海闻社观察 全时段运营能否打破中式面馆规模诅咒?
继海底捞、小菜园之后,港股市场又有餐饮企业来上市了。
4月15日,遇见小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有望成为“中式面馆第一股”。
根据公司招股书,过去三年,公司收入持续增长,分别录得人民币4.18亿元、8.01亿元和11.54亿元。利润方面,2022年公司尚亏损3597万元,但此后两年顺利扭亏,2024年净利润达到6070万元,同比增长36%。
但想在连锁化率不足2%的中式面馆赛道冲出一条血路,短期的增速是不够的,公司冲击IPO也正是为了突破瓶颈筹集资本。
2014年是个餐饮创业的好时机,在火锅品牌已经发展得小有起色的时候,国内的中式面馆并没有进入品牌连锁时代,除了味千拉面,其他面馆都还处于家庭作坊模式。
也正是这个时候,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宋奇、苏旭翔、罗燕灵三人创立了遇见小面。根据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10年时间,遇见小面已经成为了国内第四大中式面馆经营者。
宋奇说,他要做的不仅仅是一家连锁面馆,而要成为中国的麦当劳。
目标可不是瞎定的,宋奇真有麦当劳一线营运经验,遇见小面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从麦当劳学来的,也就是标准化。
从菜品研发、采购、供应链、选址建店到餐厅营运、训练、市场营销与品控,遇见小面的标准化做到了极致。甚至将重庆风味的混沌口感,都精细化成为了详细的指标。
力求的,就是把独立分区内的每个门店的每一碗面的软硬程度与辣度口感,都做到一模一样。
也正是依靠这一套体系,遇见小面当时开业3个月就获得了天使投资,2016年又仅靠几家门店又获得了九毛九和百福控股的数千万元融资。其后,碧桂园创投、水饺连锁品牌喜家德等也参与过公司的投资。
和大多数面馆不同,遇见小面的运营焦点并不在商场和社区,而是出于场景穿透的考量更偏爱于全时段、全场景、全人群的服务。
遇见小面拥有近50家24小时营业的门店,从早餐至夜宵,全方位满足顾客需求;在场景适应上,突破传统地融入各种环境开店,无论是购物中心、办公区、住宅区、学校、展览中心、景区,还是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乃至出入境码头等交通枢纽,遇见小面的分店随处可见。其中,公司有超过五分之一的门店都开在机场、高铁站等交通枢纽,单店坪效优势显著。
形势看似一片大好,但遇见小面依然还是非常焦虑的,焦虑的核心在于价格战与扩张。
虽然中式面馆集中度很低,品牌化优势明显,但覆盖群体足够大的市场意味着竞争依然激烈,为了抢夺客源,公司2023年推出20元工作餐,2024年将主食价格锚定13-35元区间,核心爆款豌杂面低至11.9元,直接对标便利店速食价格带。
2022年-2024年,遇见小面的订单平均消费额分别为36.1元、34.0元、32.0元。遇见小面表示,这是公司主动降价的结果。
但在大环境下行的背景下,消费者支出的越发谨慎,遇见小面的降价效果也并不明显。
2022年-2022年,遇见小面的翻台率分别为3.1次/天、3.8次/天、3.7次/天,同期,其订单数分别为1416万单、2821万单、4209万单,其单店日均销售额分别为1.18万元、1.39万元、1.24万元,其中去年单店日均销售额同比下滑了10.79%。
想要进一步提高品牌化的规模优势,就必须继续扩张。但从区域来看,遇见小面在广州起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其门店仍然主要集中在广东市场,截至日前,公司的广东门店仍然超过65%,光广州门店就超过30%。
2021年,遇见小面曾经透露,要3年开到1000家门店,但这个目标显然没有完成。其后公司又更改了目标,根据招股书的计划,到2027年年底,遇见小面至少拥有800家门店,最多拥有门店890家。
扩张不及预期主要是因为资金相对紧张,这也是遇见小面要尝试上市的原因。
2024年5月,遇见小面开始进军香港市场。从黄埔花园首店到西九龙高铁站开业,仅一年时间,遇见小面在香港已经成功开出六家门店,公司也希望以此为跳板布局新加坡,开启全球化进程。公司也表示,加速扩张对本地化和品控的挑战不小,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显然,在标准化与地域性、规模化与个性化之间,中式快餐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遇见小面的66%增速建立在价格敏感型流量基础上,公司的规模化需要一个更普适性的扩张基础,重庆口味作为文化符号的传播力度显然是不够的,想要成为中国麦当劳,遇见小面还需要持续创新。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