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差光刻技术了!日媒:中国将成日荷后,第三个造光刻机的国家

美国和日本慌了!对华芯片围追堵截不成,中国又将突破光刻机的“封锁线”了,尤其对于日本来说,这让拥有造光刻机能力的他们怎么坐得住呢?

当日本媒体《日经亚洲》抛出“中国能造出自己的阿斯麦吗?”这一标题时,全球半导体行业的神经被骤然挑动。

这篇发表于7月16日的深度报道,罕见承认中国光刻技术的突围速度远超西方预期,并预言中国将成为继日本、荷兰之后,全球第三个掌握高端光刻机自主制造能力的国家。

3440亿元的专项投入、全产业链的协同攻坚,以及国际封锁倒逼出的创新动能,正将这一预言加速推向现实......

中国光刻机的起点曾被牢牢锁定在成熟制程领域。上海微电子的90纳米光刻机已量产并占据国内80%市场份额,28纳米深紫外(DUV)光刻机也在2025年投入商用,成为中芯国际、华虹等头部晶圆厂的生产线主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通过DUV多重曝光技术,中国企业甚至实现了7纳米芯片的试产,尽管成本高昂,却验证了技术可行性。

而在代表顶尖水平的极紫外领域,中国正以独特路径打破封锁。上海光机所采用固体激光器激发锡等离子体方案,绕开美国禁运的二氧化碳激光技术,将能量转换效率提升至3.42%,虽仍低于阿斯麦的5.5%,却已是该技术路线的全球顶尖水平。

与此同时,复旦大学开发的“无掩膜直写光刻系统”另辟蹊径,直接在晶圆上加工0.4微米精度的结构,摆脱了对传统掩膜版的依赖,为物联网、汽车电子等成熟制程芯片提供了新选择。

光刻机的突破绝非单点作战,去年5月启动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以3440亿元政府资金为支点,重点投向光刻机供应链建设,预计撬动1.38万亿元民间资本。这一布局直指三大核心环节:光源系统、光学镜头、精密控制。

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国产化替代已从边缘环节向核心设备渗透。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统计,中国芯片设备国产化率从三年前的不足20%跃升至45%,光刻机成为仅存的“空白点”。

日本半导体设备商的切身之痛,折射出中国攻势的凌厉。

今年1-2月,日本半导体设备出口罕见连续下滑,跌幅达6%和1.1%,主因是中国采购量锐减。“三年前中国客户求着我们发货,现在连询价电话都少了”,东京电子高管的抱怨背后,是尼康、佳能光刻机订单量40%-50%的断崖式下跌。

更耐人寻味的是阿斯麦的困境。2024年中国以745亿元扫货阿斯麦设备,贡献其全球销售额的41%,却同步加速国产光刻机研发。阿斯麦CEO富凯坦言:“你试图阻止的人都会加倍努力”,美国封锁反而推动中国将EUV研发周期压缩至原计划的1/3。

尽管成就显著,中国光刻机仍面临硬性差距:EUV光源功率需突破500瓦,光学系统精度落后国际顶尖水平5-10年,国产设备缺陷率达进口设备的20倍。

但新兴市场的需求为中国开辟了新赛道。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领域80%的芯片需求集中于28纳米及以上成熟制程,国产光刻机可率先抢占这一市场。而纳米压印、多电子束直写等替代技术的崛起,使中国有机会绕过传统光刻路径,建立自主标准体系。

随着中国光刻机逐步进入产线验证阶段,美日荷联盟构建的封锁体系将面临根本性削弱。未来技术遏制策略或将陷入无牌可打的窘境,如同曾经的风力发电和光伏产业格局重构的历史重演。先进光刻不再是一家独占的“禁脔”,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正在迎来深度重组的前夜。

中国的科技发展,倒逼全球光刻巨头正视中国力量,ASML总裁近期公开表态将加大中国本地化支持力度并非巧合。当中国成为光刻技术“第三极”的路径日趋清晰时,荷兰巨头面临着深刻抉择:是继续在限制下被动妥协,还是积极参与未来竞争?

竞争格局的改变或将迫使西方重新评估与中国的科技合作路径。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生态正在全面激活,光刻机作为半导体设备的“首炮”,其突破将强力牵引刻蚀、薄膜沉积、量测等关键设备链条的联动跃升。

一条真正自主可控的国产芯片产业链条正逐步显露峥嵘。未来的中国制造芯片,有望在稳定性与成本层面展现出显著的产业竞争力。

中国光刻机的攻坚,本质上是一场产业链价值的重新分配,当日本媒体为“第三极”的诞生提前预警时,阿斯麦的垄断护城河已开始松动。如果能在2027年前实现14纳米光刻机量产,2030年突破EUV关键技术,中国将不再是技术追随者,而成为全球半导体权力转移的变量。

这条路注定漫长,但每一步突破都在印证一个铁律:大国重器,唯有握于己手。正如《日经亚洲》所洞见的,技术霸权的黄昏,或许比预期来得更早。

从北斗导航到5G标准,从量子通信到空间站,中国在核心技术领域“归零重启”并最终登顶的故事一再上演。

《日经亚洲》的担忧折射出一个趋势,光刻机技术霸权正从“不可撼动”走向“多方竞合”。中国用五年时间,从“图纸都看不懂”到整机测试,其核心动力并非单纯技术追赶,而是通过市场反哺研发、政策引导产业链、企业协同创新的“系统战”。

ASML总裁曾断言“中国十年内造不出EUV光刻机”,但荷兰人或许忽略了:封锁只会激发更快的替代速度。当中国芯片设备自给率突破60%,全球光刻机市场的“ASML独角戏”,终将变成中、日、荷的“三国杀”。

参考资料:

日媒:中国正努力开发自有光刻技术,囤积阿斯麦设备库存为取得突破赢得了时间.--2025-07-1616:10·观察者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0

标签:科技   光刻   中国   国家   技术   芯片   日本   纳米   全球   设备   亚洲   路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