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中东和平似乎真有点希望了。当时以色列的总理是拉宾,一个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军头,最后下决心要搞和平。他跟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签了《奥斯陆协议》,这可是个里程碑,拉宾也因此拿了诺贝尔和平奖。
那时候的以色列,虽然吵吵闹闹,但社会上有一股劲儿,一股奔着和平去的劲儿。
可当时,有个人把这股劲儿往另一个方向猛拽,这人就是内塔尼亚胡。
他当时是右翼利库德集团的头儿,天天说《奥斯陆协议》是卖国,是向恐怖分子投降。他特别会煽动情绪,组织各种抗议。有些集会现在回头看,简直是历史的罪证。在那些集会上,愤怒的以色列右翼分子举着牌子,把拉宾画成纳粹党卫军的样子,高喊“拉宾是叛徒”。
最有名的一幕,是内塔尼亚胡站在一个阳台上,对着下面黑压压的抗议人群演讲。而就在他眼皮子底下,有人抬着一口象征性的棺材,上面写着“拉宾埋葬了犹太复国主义”。他看见了,但他一句话没说,默许了这种极端仇恨的蔓延。
他从那个时候就发现,煽动对立、制造恐惧,是最好用的政治武器。 它比什么和平协议、经济发展都来得快,能迅速帮他聚拢人气。
结果在1995年11月4日,拉宾在一场和平集会后,被一个以色列极右翼狂热分子给刺杀了。三颗子弹,不仅打死了一个和平老人,也把中东和平的进程打了个粉碎。
拉宾死后,整个以色列都懵了。但谁是最大的受益者?是内塔尼亚胡。第二年,他踩着拉宾的血迹,打着“安全”的旗号,第一次当上了以色列总理。
你说这事儿,能说他亲手杀了拉宾吗?当然不能。但他绝对是那个给凶手递上思想子弹、并把整个社会氛围搞得乌烟瘴气的人。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原罪”,也是他后来所有操作的底层逻辑:为了政治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哪怕是撕裂整个国家。
内塔尼亚胡这人,有个外号叫“比比”(Bibi)。他从小在美国长大,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对美国政治那套玩得贼溜。他深知,以色列要想在中东站稳脚跟,必须抱紧美国这条大腿。
但他抱大腿的方式,跟前辈们不一样。以前的以色列领导人,都小心翼翼地在美国民主、共和两党之间走钢丝,努力维持着一种“以色列是美国跨党派共识”的局面。这才是以色列在美国的“长期饭票”和“安全保险”。
可内塔尼亚胡不这么干。他觉得,与其两边讨好,不如押宝一边。他把宝,全押在了共和党身上。
最经典的一幕,是2015年。当时奥巴马政府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要跟伊朗搞核协议。内塔尼亚胡直接绕过白宫,接受了共和党的邀请,跑到美国国会去演讲,公开拆奥巴马的台。
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跑到人家最重要的盟友国,对着人家的国会,公开打人家总统的脸。这在外交上是多大的忌讳。
但他这么一搞,共和党议员们起立为他鼓掌了四十多次,把他当英雄。他回国后,也俨然一副“敢跟美国总统叫板”的硬汉形象,支持率蹭蹭涨。
他尝到了甜头。后来特朗普上台,他更是如鱼得水,俩人好得跟亲兄弟似的。美国大使馆迁到耶路撒冷、承认戈兰高地是以色列领土,这些都是他拿到的“政治红利”。
但这么做的代价是什么?代价就是他亲手把以色列从一个“美国两党共识”的议题,变成了一个“党派斗争”的议题。 民主党那边,从上到下,对他的厌恶与日俱增。
在对待巴勒斯坦问题上,内塔尼亚胡更是个中高手。他的策略,总结起来就是俩字:“拖”和“耗”。
他嘴上从来不说彻底堵死“两国方案”(也就是让巴勒斯坦建国)的路,但他手上的动作,却是在一寸一寸地蚕食掉两国方案的任何可能性。
怎么蚕食?就是不断地扩建犹太人定居点。
这些定居点,就建在国际社会公认属于未来巴勒斯坦国的土地上,比如约旦河西岸。这就像下围棋,他在巴勒斯坦的地盘上,不停地落下自己的棋子。这些棋子,通过公路网连接起来,把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像一块被摔碎的玻璃。
这么一来,就算将来真要谈判,巴勒斯坦人也拿不到一块完整连片的土地来建国了。根基都没了,还建什么国?
对于加沙,他的策略更“高明”。他乐于看到哈马斯这个极端组织控制着加沙,跟约旦河西岸的法塔赫(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互相掐。他甚至默许卡塔尔给哈马斯送钱。
为什么?因为一个分裂的、内斗的巴勒斯坦,才最符合他的利益。 这样他就可以摊开手对全世界说:“你们看,不是我不想谈,是巴勒斯坦人自己都统一不了,我跟谁谈?”
他就这样,用十几年的时间,搞了一套“温水煮青蛙”的把戏。他让大部分以色列人产生了一种幻觉:我们有强大的军队,有“铁穹”防御系统,有高科技,我们可以把巴勒斯坦人“管理”起来,假装他们不存在。
这种麻痹和幻觉,是致命的。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的突袭,就像一块巨石,狠狠砸碎了这口“温水锅”。所有以色列人才惊恐地发现,原来那只青蛙根本没被煮死,反而变成了能要你命的怪兽。而那个常年跟他们保证“锅盖很严实”的厨子,就是内塔尼亚胡。
如果说上面这些,还算是政治操作的话,那他最近几年的行为,简直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不惜拉着整个国家陪葬了。
老兄官司缠身,腐败、欺诈、背信,一大堆指控。按理说,早就该下台了。但他不,他要战斗到底。怎么战斗?就是牢牢抓住总理的位子不放。
为了能凑够票数组建政府,他把一帮在以色列社会里都属于“极端非主流”的宗教狂热分子和极右翼民粹主义拉进了自己的执政联盟?。 比如那个本-格维尔,年轻时就是个街头混混式的极端分子,天天嚷嚷着要赶走所有阿拉伯人。还有斯莫特里赫,公开宣称要按照犹太教法来治国。
把这帮人请进内阁,等于把一群纵火犯请进了消防局。
为了换取这些极端派的支持,让他们帮自己豁免腐败案,内塔尼亚胡答应了他们一个疯狂的条件:搞司法改革。
这个所谓的“改革”,就是要削弱以色列最高法院的权力,让政府可以为所欲为。但是以色列是个移民国家,维系社会共识的,除了军队,就是这套还算独立的司法体系。内塔尼亚胡要动这个,等于要拆掉国家的承重墙。
2023年,以色列爆发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抗议。连续几十个星期,几十万、上百万的以色列人走上街头,从世俗民众到高科技精英,甚至连预备役的飞行员、情报官都出来公开反对。
整个以色列,被他硬生生撕裂成了两个阵营。一边是支持他的宗教和右翼选民,另一边是反对他的世俗、自由派民众。这种内部的对立和消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军队和情报部门的精英们,把精力都耗在了这场内斗上。很多人都在警告,国家已经虚弱到了极点,敌人正在虎视眈眈。
可内塔尼亚胡听不进去。他当时唯一的考量,就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力,如何摆平自己的官司。国家的安危,似乎排在了后面。 这才有了后来10月7日,整个以色列国防体系的“集体休克”和“史诗级失败”。
仗打到今天,以色列的处境怎么样了?
当初内塔尼亚胡喊出的两大目标——“彻底消灭哈马斯”和“解救全部人质”,一个都没实现。仗打成了烂泥潭,加沙变成了人间地狱,几十万以色列人因为北部边境的冲突流离失所。
国际上,以色列成了孤家寡人。国际刑事法院(ICC)要给他发逮捕令,欧洲好几个国家承认了巴勒斯坦国。连最铁的盟友美国,也开始公开对他施压。
可他为什么还不结束战争?
因为他不敢。他现在被自己请来的那帮极右翼盟友给绑架了。只要他敢提停火,本格维尔那帮人马上就退出政府,他的执政联盟立马垮台。他一下台,就得乖乖回去面对法官和他的腐败案。
所以他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为了保住权力,他必须继续打;但继续打下去,以色列只会陷得更深,死更多的人,被国际社会更唾弃。
以色列的未来,就这样被他一个人的政治私利给绑架了。
他曾经被誉为“以色列安保先生”(Mr. Security),结果在他任内,以色列遭受了建国以来最惨重的安全失败。他曾经被吹捧为“比比国王”,结果他把自己的王国带到了悬崖边上。
从煽动仇恨埋葬和平进程,到豪赌美国外交撕裂盟友关系,再到“管死”巴勒斯坦问题养虎为患,最后为了个人私利不惜搞乱国家内部。一步一步,内塔尼亚胡亲手把以色列从一个虽然充满争议、但还算有活力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内部分裂、外部孤立、深陷战争泥潭的地狱。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