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离中国最远的国家,坐飞机要好几天能到,如今发展一落千丈

| 人文社

编辑 | 人文社

«——【引言】——»

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国家,坐飞机从中国出发,一直飞到地球另一端,辗转两天一夜,足足30多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

这个国家就是阿根廷,它是离中国最远的国家,19300公里的距离,像是地球的尽头。

而这个遥远国度,曾经是全球经济的“香饽饽”,牛肉、大豆堆成山,钱多得让人眼红,布宜诺斯艾利斯被叫作“南美巴黎”。

可如今,它却深陷一场危机之中,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阿根廷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它的故事,又给中国带来多少启发?

今天就来聊聊这段百年兴衰史,好好说说这背后的门道。

“上帝的宠儿”:阿根廷的黄金年代

阿根廷的辉煌,得回到一百多年前。

那会,世界地图上,南美洲最南端这片土地,简直就是“天选之子”。

阿根廷国土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是中国的三分之一,地大物博,潘帕斯草原一望无际,土壤肥得能掐出油,气候也好得不得了,种啥长啥,养牛养羊更是顶尖。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阿根廷靠卖牛肉、羊肉、大豆、小麦,赚得盆满钵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历史数据说得清楚: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GDP甩开法国、意大利,全球排名第八,妥妥的土豪国家。

那时候,布宜诺斯艾利斯可不是一般的热闹。

宽敞的街道、欧式的大楼,活脱脱一个“南美巴黎”。

欧洲人挤破头移民过来,1900年代初,阿根廷的吸引力甚至盖过加拿大。

为什么?因为这地方有钱!

街上走着穿着考究的绅士,咖啡馆里探戈舞曲飘荡,生活好得让人眼馋。

欧洲人甚至有句俗话:“富得像个阿根廷人”,形容一个人有钱到冒泡。

阿根廷的财富哪来的?

除了天赐的农业资源,还有个“金光大道”:麦哲伦海峡。

这条海峡是阿根廷和智利共有的,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19世纪那会儿,欧洲和美国的商船都得从这儿过,通行费收得手软。

加上1816年摆脱西班牙殖民后,阿根廷跟英国签了贸易协定,牛肉、羊肉、粮食源源不断运到欧洲,换回真金白银。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那时候阿根廷的农产品出口占全球市场的两成,简直是“世界粮仓”。

可光有钱还不够,阿根廷的文化也让人着迷。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国会广场,政治活动热火朝天,探戈舞从街头巷尾跳到全球,足球更是成了国民信仰。

谁能想到,这么一个风光无限的地方,后来会跌得那么惨?

贝隆的“豪赌”:好心办坏事

时间快进到1946年,胡安·贝隆走上总统舞台。

这个人是个传奇,出身农民家庭,当过职业军人,心怀大志,想让阿根廷变得更公平。

他看到工人阶级苦哈哈,资本家赚得盆满钵满,心里不平衡,决定大干一场。

他的目标很简单:让工人过上好日子,缩小贫富差距,听着是不是挺暖心?

贝隆上台后,立马推出一系列大手笔政策。

胡安·贝隆

他把英美在阿根廷的资产收归国有,铁路、电力、石油,全都归国家,对外债直接说“不还了”。

之后,他对国内的富人、企业家加税,钱拿来给工人发福利,比如每年多发一个月工资,医疗、住房补贴也安排上。

为了保护本国产业,他还设了高关税,搞起了“闭关锁国”。

工人高兴坏了,工资涨了,生活好了,贝隆的声望也水涨船高。

可这看似“为民做主”的政策,埋下了大祸根。

没收外国资产、拒还外债,国际投资者吓得跑光了,谁还敢来阿根廷投钱?

高关税让进口商品贵得离谱,出口也受影响,贸易量直线下降。

最要命的是,贝隆的福利开支像个无底洞,政府没那么多钱咋办?

印钞机开动!

阿根廷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47年工人实际工资涨了30%,但通胀也开始抬头。

贝隆的政策就像给经济打了一针兴奋剂,短期看着爽,长期却把国家拖进深渊。

1955年,贝隆被军事政变赶下台,但他的“遗产”却没散。

之后的政府为了讨好选民,继续高福利、高关税的老路子。

关税一度高达84%,进口商品贵得离谱,本国企业却没什么竞争力。

到了1989年,通胀率像脱缰的野马,飙到3300%,老百姓手里的钱一天不如一天值。

2001年更惨,政府宣布外债违约,比索跟美元的固定汇率崩了,经济直接崩盘,GDP掉11%,失业率超20%。

《经济学人》那会儿形容阿根廷:从天堂跌到地狱。

通胀的阴霾:老百姓的苦日子

到了2023年,阿根廷的通胀率突破200%,2024年初更是冲到254.2%。

这数字什么概念?

超市里一瓶牛奶,今天50比索,明天可能就100比索了。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物价牌换得比翻书还快。

阿根廷的牛肉世界闻名,可现在老百姓都不舍得吃了,改买便宜的鸡肉、面食。

《华尔街见闻》(2024年9月27日)报道,贫困率已经超过50%,中产阶级都快活不下去了。

年轻人最惨,大学毕业找不到像样的工作,不少人收拾行李跑去西班牙、美国。

老年人也好不到哪儿去,养老金被通胀吃得干干净净,医疗费都掏不起。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抗议活动此起彼伏,探戈和足球的欢乐被经济压力盖得死死的。

有市民说,我们不是在生活,是在生存。

2023年,新总统哈维尔·米莱上台,喊出“休克疗法”的口号,想一口气治好通胀这“慢性病”。

他把比索贬值到800兑1美元,砍掉一堆公共部门岗位,社会补贴也大刀阔斧削减。

结果这些政策让生活成本更高,穷人更穷,效果咋样还得打个问号。

老百姓对阿根廷政府的信任,早就被一次次失望磨没了。

为什么跌得这么惨?深层病根在哪

阿根廷从“南美巴黎”到经济泥潭,到底咋回事?

说白了,是自己作的,外加点外部推力。

病根一,就是他们的政策太任性。

贝隆的国有化、高福利、闭关锁国,听着是为民着想,可实际上把经济命脉掐断了。

没收外国资产、拒还外债,等于跟国际市场翻脸,高关税保护了本地企业,却让它们没了竞争力。

政府大手大脚花钱,财政窟窿靠印钞填,通胀自然就来了。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阿根廷从1950年代以来违约外债9次,堪称世界纪录,哪还有人敢信它?

病根二,是工业没跟上。

前面我们也提到,阿根廷有牛肉、有大豆、有锂矿,可光靠卖资源不顶用。

20世纪中叶,全球都在搞工业化,邻国智利靠吸引外资、发展工业,经济蹭蹭往上涨。

可阿根廷,工业产值占比常年不到20%,错过了工业化的黄金期。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明明白白:智利抓住了机会,阿根廷却在吃老本。

病根三,是阿根廷内部的政治乱成粥。

从贝隆下台到2001年经济危机,阿根廷政坛跟过山车似的,军事政变、政权更迭不断,政策朝令夕改。

投资者一看这架势,谁敢来?

外资跑了,经济自然瘸了。

还有病根四,外部的风浪。

19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都给阿根廷当头一棒。

可说到底,外因只是催化剂,内因才是真凶。

政策失误、工业落后、政治动荡,才是阿根廷掉进坑里的根本原因。

阿根廷的教训

阿根廷的故事,听着像个遥远的传说,可离大家一点不远。

它的沉沦,完美演绎了“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到了一定水平,没能转型换挡,就卡在那下不来。

阿根廷的教训,值得我们好好琢磨。

贝隆当年为了讨好工人,搞高福利、打压资本家,看着是“为民做主”,结果把经济整垮了。

老百姓一时爽,可最后买单的还是自己。

中国这些年发展快,靠的是脚踏实地干活,不是喊口号。

国家统计局数据说,202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三成,靠的就是实干精神。

阿根廷的前车之鉴告诉咱们:光想着分蛋糕,不做大蛋糕,早晚饿肚子。

另外还有一点,开放是硬道理。

阿根廷搞闭关锁国,贸易壁垒一堵,国际市场不带它玩了。

反观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从小渔村到世界工厂,靠的就是敞开大门做生意。

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出口额占全球12%,稳坐第二大出口国。

阿根廷的教训清清楚楚:闭门造车,只会越造越穷。

所以说,工业是命根子,阿根廷有资源,可没工业,经济就像盖在沙滩上的房子,一吹就倒。

反过来再看中国这些年高铁、5G、芯片,哪样不是工业硬实力的体现?

阿根廷的失误提醒咱们,资源是好东西,但工业才是立国之本。

结语:从“两天一夜”到未来之路

阿根廷的兴衰,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大片,从“南美巴黎”的繁华到通胀泥潭的挣扎,百年的荣辱让人唏嘘。

开放、务实、工业化,是中国能从一穷二白走到世界第二的秘诀。

参考资料:新华网——追光丨从距离中国最远的国家,他们来西藏踢了半场足球赛

华尔街见闻——阿根廷“休克疗法”:马斯克的“瘦身宝典”?

央视新闻——总台记者看世界|财政紧缩叠加通胀高企 阿根廷贫困率创二十年新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1

标签:历史   最远   中国   要好   国家   阿根廷   布宜诺斯艾利斯   通胀   经济   外债   病根   南美   比索   智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