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无空调停运3小时,一旅客砸窗被批评教育后放行说明了什么?


01

据有关报道,7月2日,K1373次列车中途(金华市区域)发生故障紧急停车,此次事故中无人员伤亡,但旅客们在无空调状态下被滞留在车厢内长达3小时。

有乘客反馈“在车上热得人都受不了,有人中暑了,是被列车上工作人员扶着走的”。

值此困境,一小伙与工作人员多次沟通无果后,使用了应急锤砸破车窗,只为通风透气。

事后,民警在金华站带走了这名小伙,但没有拘留,仅对其批评教育后放行。

回顾过程,了解到乘客们曾希望乘务人员能开车门,但是对方解释称因为列车没有靠站,两边也没有站台,如果开门容易引发危险,因此不能开门。

从一些现场视频中可以看到,部分列车工作人员的衣服也是湿透了的,这些工作人员与旅客们是同一条船上的,旅客们所受煎熬也同样是他们所受煎熬。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依然不愿意开门,证明了要么有制度和规则在束缚他们的自由裁量权,要么是没有制度和规则来保障他们的自由裁量权,如果他们突破现状可能意味着要承担比较严重的后果——因为不开门也有不开门的道理。

坚持不开门的决策是由当时在列车上的基层管理者决定的,还是请示了不在列车上的更高级的管理者决定的?信息不全,我没法判断。

但个人倾向后者,因为长达3个小时的滞留,且伴随乘客诉求呼声渐高,还出现了有人中暑的情况——以下部分内容为虚构,不作依据——在列车上的基层管理者李四(虚构人物)应该是hold不住的,必然会向不在列车的更高层领导建议并请示处理方案,过程中可能会提到能否打开车门等内容。

当开不开的决策来到更高层的张三(虚构人物)面前——他本身可能也只是中层管理者,上面还有领导——站在他的角度,作出开门的决定也是有风险的。

张三本身不在现场,对一线信息的掌握和感触可能也没那么深,显然对张三来说同意是要克服一些惯性阻力的,不同意虽然顺着惯性,阻力相对小,但也有一定风险——如果不同意最后出事了呢?

所以张三的回复不排除会是:按相关规定处理。

完美,满分。

其实,对张三而言,最完美的应该是李四不请示自己,直接把事情办了、把门开了,那最后功过是非与自己的因果关系就很弱了——这样显然更完美。

李四得不到上级的支持,他可能也会陷入纠结的状态,但由于他就在现场,他能感受到乘客们的焦灼,所以他更纠结。

按相关规定处理,但相关规定可能没规定到这种情况怎么处理,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看看沾边的规定。

沾边的规定应该有不能随意打开车门,所以就按沾边的来执行。

又或者说,采取鸵鸟战术,没有人让我打破现状,那我就维持现状,不采取增量行动。

打破惯性是需要外力的,张三不施加外力,李四不施加这个外力,难道指望普通工作人员来施加这个力吗?

都在期望有人改变局面,都不愿意冒这个险,于是维持原状,把一切责任推给制度和规定。

按常规剧本,应该有一种强大外力可以打破这个僵局,那就是有人出事了,例如某个老年乘客由于闷热叠加自身基础病,当场就死了。

这个外力足够大,可以冲破制度的束缚,这也是大家的共识。

但这是事后处理法,是以人命为代价的呀,难道我们从历史吸取到的教训就是我们永远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吗?

这个时候,在将出未出事之前,那位小伙站了出来,以锤砸窗,打破了现状,也砸裂了制度那张网。

没人施加的外力我来施,没人敢冒的风险我来冒,莫测的后果我来直面,未知的责任我来承受,无人代言的我来为自己代言。

或许,当小伙砸窗的事传到李四耳中,李四也不由自主地松了口气,终于有人承了那因果替我们作了决定。

但秉持着原则的连惯性,李四只可能在内心给小伙点个赞,而不可能把赞扬之意外露——如果列车方对小伙点赞,那为什么自己先前不开门、不砸窗?

也是为了秉持原则的连惯性,列车方报了警,于是焦点和压力转到了民警这里。

民警给小伙颁发见义勇为奖?这好像与列车方报警时意思差得太远,不利于团结。

那严惩?把小伙给拘留了——这好像与情理不合,自己良心这关就过不去。

民警毕竟是第三方,他没有列车方那么多纠结,所以灵活地给了一个仅批评教育——民警的行为值得点赞,这是有担当的一种表现。

综上所述,这件事的角力其实是四方VS一方。

列车工作人员+旅客(特别是砸窗小伙)+民警+热心网友形成合力对抗列车管理制度(管理方)。

列车工作人员囿于职责困守僵局,但希望有人破局,所以他们对砸窗者并没有严防死守、肢体冲突——这是基础

砸窗旅客施加关键外力进行破局——这是关键

民警发挥第三方优势,对事情进行缓冲——这是转承

网友们引发舆论为小伙站台——这是掩护

结局是美好的,但过程却过于曲折,而且也能看出列车管理制度(管理方)的惯性力量之强,四对一才能勉强不落下风。

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的关键在于制度的改进,以及管理层担当精神的涵育。

我只希望,下次有类似情况发生时,列车方可以自主、有序地行动——无论是开门还是砸窗——没必要总是依靠旅客的个人力量来破局。

02

正叙讲完,回过头来抛出两点假设和一个悖论给大家思考——我自己也没有答案。

#1

两点假设

一是如果当初工作人员打开了门,最后发展成为大家下车透气,但个别乘客行为不当,被其他路过的列车撞死。或者退一步说,有乘客下车时严重摔伤——这位工作人员要承担什么后果。

当然,有人说不能只开门不下车吗?

有的时候工作人员只能决定门开不开,门开后的局面就不是他能够控制的了。

就像一起散步时我老婆经常说的“我就看看,不买”。

二是如果砸窗后出现其他问题,如有人趁机跳窗摔成重伤,或者列车重启后高速行驶中出现其他状况,那位小伙要承担什么后果。

#2

一个悖论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但时间无法回溯,人生没有再来,人们只能基于已经发生的历史来评价人和事。

对于旅客砸窗或者工作人员开门(假设有),人们会这么认为:这不是还没有人员伤亡吗?或许熬一熬就过去了呢,这样才是满分结局,为什么要冒风险开门或砸窗?现在好了吧,出事了吧。(这里假设出现严重后果)

管你善不善战,我就是没看到你的功劳。

管你担不担当,我就是只看到你在捣乱。

但真的要到出现人员伤亡才能采取措施吗?

这是一个无解的悖论,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它会一直困扰我们。

本文只是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如果觉得有帮助的话,请关注、点赞和分享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财经   旅客   列车   批评   空调   小时   小伙   工作人员   外力   民警   乘客   惯性   制度   管理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