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这国家真有意思,全球政治舞台上找不出第二个像它这样的存在,一边是波斯文明的古老印记,一边是伊斯兰信仰的精神内核,两种看似矛盾的符号,偏偏在它身上拧成了一股绳。
这背后藏着的,其实是一场打了上百年的主权保卫战。

19世纪的欧洲学者挺会“脑补”,硬是把伊朗拆成了两半,他们捧着东方学的书本,把波斯塑造成“雅利安人的崇高文明”。
又把伊斯兰文化说成“颓废狂热”,这套看似学术的划分,说白了就是为殖民干预找借口,这种割裂式的解读,纯粹是把伊朗当成了映照自己的镜子。
巴列维王朝偏偏接住了这套逻辑,礼萨・沙阿登基后,一门心思搞世俗化,恨不得把伊斯兰文化从伊朗历史上抹掉。

1971年那场波斯波利斯庆典,看着是庆祝君主制2500周年,实则满是小心思,居鲁士大帝的荣光被无限放大,而长达13个世纪的伊斯兰传承,却被刻意淡化。
这套操作带来的后果很明显,国家逼着民众放弃信仰认同,转而拥抱“民族国家”概念,所谓的现代化,更像是一场强制西化。
更讽刺的是,一个号称主权独立的政权,却学着殖民者的样子定义自己,最后反而站到了本国人民的对立面。

巴列维的强制世俗化没撑多久,一场更大的变革正在悄悄酝酿,伊朗的集市、神职人员网络,还有那些写满反抗的政治诗歌,慢慢成了凝聚人心的阵地。
大家反抗的不是现代性,而是那种丢了根的西化,以及背后隐性的主权丧失,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算是这场抵抗的总爆发。

本来想靠宗教复苏对抗世俗化,后来发现这其实是一场身份重构,什叶派教义里的殉道精神、法学家监护权等概念,都成了反驳巴列维政权合法性的武器。
很显然,伊斯兰教在这儿不是单纯的信仰,而是伊朗重夺话语权的工具,这场革命最妙的地方,在于它提出了“自主现代性”。
不用西方认可,不用依附外部势力,伊朗要按自己的规则搞发展,我觉得这步棋走得特别对,毕竟一个国家的主权,首先得体现在对自己发展道路的掌控上。

伊斯兰革命没像外界想的那样,把波斯历史一脚踢开,相反,它给那些古老遗产赋予了新的意义。
居鲁士圆柱不再是帝国恩赐人权的象征,而被解读为神圣的正义使命,如此看来,波斯文明和伊斯兰精神,在伊朗这儿不是对手,而是队友。

这些年伊朗做得挺明白,一边修复波斯波利斯遗址,纪念居鲁士大帝,一边坚守伊斯兰核心信仰。
在国际场合,波斯符号和伊斯兰文化一起亮相,形成了独特的国家标识,这种融合比非此即彼的选择,高明太多了。
伊朗的电影和文学作品里,这种融合体现得更明显,古老的波斯传说里,总能看到伊斯兰伦理的影子,宗教叙事中,也不乏波斯文明的智慧。

毫无疑问,这种双向赋能,让伊朗的身份认同变得更有韧性。
现在的伊朗,依然面临着内外双重挑战,西方媒体还在鼓噪“伊斯兰阻碍现代化”,试图让伊朗回到世俗民族主义的老路上。
内部也有分歧,部分群体对身份取向还有不同看法,但伊朗没被这些声音带偏,反而越发明晰了自己的方向。

伊朗的身份之争,本质上还是主权之争,它不想被别人定义,不想在文明碰撞中迷失自己。
搞不清的是,为什么有些国家总想着让别人按自己的模板发展,殊不知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生存逻辑。
从巴列维王朝到伊斯兰共和国,伊朗用百年时间证明,身份认同不是单选题,波斯的石柱和清真寺的穹顶,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存在。

它们共同支撑起的,是一个国家对主权的坚守,对自我的认知,如此看来,伊朗的故事给所有古老文明提了个醒,现代化不是西化,身份认同不是割裂。
只有守住自己的根,才能在全球舞台上站稳脚跟,伊朗的这场身份博弈,还在继续,但它已经用行动告诉世界,复杂的身份,恰恰是最强大的韧性。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