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你知道几个?

前言

说起博物馆,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文物堆仓库”,冷冰冰、看不懂、没意思。但你要是去过一次中国国家博物馆,可能就不会再这么想了。

这里的“十大镇馆之宝”,不光是摆着好看的老物件,更像是一个个沉默的历史讲述者。它们不说话,却能让你明白,什么叫“上下五千年”,什么叫“文明自信”。

现在是2025年,国际局势一波三折,美国总统又换回了特朗普,中美关系也不比从前稳定。这时候,文化的作用就显得更重要了。

别看这些宝贝不吭声,它们在国际上“露脸”的时候,可是比很多外交手段还要管用。它们背后承载的是我国的文化底气、制度逻辑,甚至是国家形象。

国宝不只是“好看”,是国家文化的门面担当

国博的十大镇馆之宝,说实话,个个都能当“门面担当”。比如那个大家最熟的——后母戊鼎。你可能在课本上见过,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八百多公斤重,是商王为自己母亲打造的祭祀器。

光听这个“重量级”的背景你可能还没啥感觉,但你知道吗?这东西三千多年前就能一次成型浇铸,连现在很多高精尖工艺都未必能复制。你说它是“古代高科技”,一点都不过分。

还有那个四羊方尊,也是青铜器,但造型就比后母戊鼎更“艺术”。四只羊头栩栩如生,尊身上布满了复杂的兽面纹和云雷纹,怎么看怎么霸气。

你再一琢磨,原来古人用它来给神明献酒,仪式感拉满。你要是站在它面前,可能真的会起一身鸡皮疙瘩,觉得这不是文物,这是信仰的具象化。

再说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那顶明代孝端皇后的凤冠。这东西当初一出土,专家们都惊呆了。上面镶了上百颗红宝石、五千多颗珍珠,还有用翠鸟羽毛做成的蓝色点翠装饰。

你想象一下,一个皇后头上顶着这么一顶“豪华版皇冠”,走在宫里得多拉风?但这不只是奢华,它还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等级制度,甚至是女性在当时宫廷中的地位。

这些东西,摆在国博里,不是为了让人感叹“哇,好精致”,而是让人明白,我国的文明不是一朝一代,而是代代相传、连绵不断。它们跟今天我们说的“文化自信”是息息相关的。

让国宝“出差”,是对外讲中国故事的最好方式

过去几年,国博没少给文物“安排出差”。不是为了凑热闹,而是为了让世界看看我国的文化到底有多深、多广、多有底气。

2023年到2025年,像利簋、金缕玉衣、红山玉龙这些镇馆之宝,陆续通过中法文化年、中俄博物馆交流项目、金砖国家文博合作机制等渠道,走出了国门。

比如那件红山文化里的玉龙,长得像个“C”字型,头有点像猪,其实是我们早期对龙的最初理解。以前西方人说起“龙”,脑子里都是喷火的怪兽,但我们这边的龙,是吉祥、权力、神圣的象征。

玉龙的出现,彻底把“龙文化起源于商代”的说法给推翻了,直接把时间线往前拉了几千年。这不就是文化话语权的一种重新定义吗?

别看这些文物不说话,它们在国际上展出时影响可不小。2024年,中埃文化交流年,一件复制的后母戊鼎被请到了开罗,和古埃及的文物一起展出。

两个古老文明的代表同框,直接引发了一场“青铜vs金字塔”的文明对话。你说这是外交手段吗?不是。但它比很多外交声明都更能打动人心。

还有那个陶缸,叫“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听起来名字有点拗口,但画面你一定记得:一只鹳鸟嘴里叼着鱼,旁边是一把石斧。这画画了五千多年了,但你现在看,依然觉得生动。

2025年,这件陶缸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重要论坛的封面图像,主题是“古文明与未来”。你说这种“高光时刻”,哪个新闻稿能替代?

这些国宝走出去,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告诉世界:我们不是说自己文明悠久、文化强大,而是拿得出真材实料来证明。它们就是“证据链”本身。

“叙事权”得靠实打实的文化硬实力撑着

现在国际上,谁掌握话语权,谁就能影响别人怎么看你。这话听起来有点抽象,但你仔细想,确实如此。

以前很多外国人对我国的印象,都是通过西方媒体、好莱坞电影、甚至一些“断章取义”的报道建立起来的。我们说什么,他们未必信,但你把一件件文物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会重新审视。

这就像那件大盂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里面有291个字的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分封制度、册命仪式、国家治理结构。

你要让外国人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体系,光靠理论解释很难,但你让他们看看这件鼎,看看上面刻的那么多字,他们瞬间就明白了:哦,原来你们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这么成熟的制度了。

还有利簋,里面的铭文直接写着“武王伐纣”的史实。这不是小说,也不是神话,而是铁打的实证。你说这跟我们今天强调“以史为鉴”的理念,有没有关系?当然有。

所以,文物不仅是文化的见证,更是国家叙事的证物。它们能让我们的故事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被世界接受。你不能指望别人天天研究《史记》,但你可以让他们在博物馆里静静站上十分钟,看一眼后母戊鼎,感受一下什么叫“文明的重量”。

国宝的价值,不止在“过去”,更关乎“现在”

我们国家有句话说得好,“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这些国宝不是“过去的终点”,而是“当下的起点”。它们让我们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也提醒我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利益,而要有更长远的文化视角。

现在,不少年轻人开始主动走进博物馆,去看这些文物。不仅是为了“打卡”,更多是想明白: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种文化认同感,是任何教科书、讲座都无法替代的。

而当这些国宝走出国门,面对的是全世界的观众时,它们传达的就不仅是我国的历史,更是我国的态度、追求和价值。这是一种沉稳的力量,一种不靠喧嚣、不靠炒作的“文化自信”。

讲中国故事,靠的不只是语言,更多时候是文化本身的力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不仅仅是文物,更是国家的文化名片、民族的精神坐标。

它们静静展示,却能震撼人心;它们不说一句话,却能让世界听见我国最真实的声音。

当国宝开口,也是国家在发声。



参考信源:百年国博,进国博,看国宝——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5

标签:历史   中国   国家博物馆   文化   文物   国宝   国家   陶缸   后母   我国   青铜器   石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