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华与华公司创始人之一华楠在朋友圈就预制菜话题发表看法,成为西贝与罗永浩预制菜风波的最新插曲。作为华杉的弟弟,华楠坦言预制菜虽然可能含有不健康的添加剂,但比起农残和重金属超标的传统食材,预制菜的安全性更高。
这场始于9月10日的争论,已经从罗永浩与西贝的对抗升级为全社会对餐饮行业透明度的集体审视。
9月10日,罗永浩发布了一条吐槽西贝的微博,点燃了这场争议的导火索。他在文中写道:“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这位以挑剔著称的网红还呼吁:“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反应激烈,用三个“一定”表达起诉决心:“一定会,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他对我们的伤害是很大的,一定会起诉。”
面对舆论压力,西贝在9月12日宣布向全社会开放全国370多家门店的后厨,允许顾客在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参观菜品制作过程。
西贝还详细公布了罗永浩消费的13道菜品的具体制作过程,坚称这些菜品“均基于西贝门店真实的现场加工行为”,并表示罗永浩当餐消费的菜品不属于六部委定义的“预制菜”。
然而仅仅两天后,9月14日,西贝突然通知全国门店停止开放后厨参观。客服解释称这是“为了保证门店的正常运营和顾客的就餐体验”。
这一转变令人质疑:西贝是否在隐藏什么?
罗永浩对西贝的回应并不买账。9月11日晚,他在微博挂出十万元悬赏,征集能够证明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实证据”,还承诺转发者有机会获得iPhone 17一部。
他犀利地指出:“西贝的菜量特别少,羊排和烤鱼之所以都剩下了,也没打包,是因为羊排像是隔夜重烤的恶心味道。”
经过几天的激烈交锋,西贝态度终于软化。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承认“深刻意识到西贝的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有较大差异”,承诺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
西贝还表示正在与上游供应商沟通,“在保证食品安全和库存周转的前提下,尽量缩短保质期”。
9月17日,华与华创始人之一华楠在朋友圈发表了对预制菜的见解,为这场风波提供了新视角。
华楠指出:“预制菜的缺点是有可能为了延长保质期保鲜的味道或者提高口感加一些添加剂,保水护色,或者非天然调味剂,这些东西肯定不健康。”
但他话锋一转,提出了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更危险的是农残重金属严重超标,这个危害比上述添加剂大十倍不止。”
华楠认为,预制菜在农残重金属含量控制上比非预制菜好得多,“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很容易标准化,只要流程都走下来,清洗检测环节做到了,肯定会比一般饭店在菜场采购的安全很多。”
今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
《通知》将预制菜定义为:“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相关部门负责人解释,规定预制菜中不添加防腐剂更加符合消费者期待,而且预制菜通过冷冻、冷藏等贮存条件和杀菌后处理工艺,无使用防腐剂的技术必要性。
在这场争论中,最核心的问题其实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经济日报曾发文指出,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其实很简单,总结起来就三个字:“别瞒我”。多数人不抵触预制菜,但不能接受花了现做的钱,吃到的却是工厂几个月前就做好的冷冻菜。
商家将预制菜与现制现卖混为一谈,本身违反了消法规定的真实告知义务。不如一开始就明确告知,并以价格区分,把适合自身定位的消费者筛选出来、服务好。
正如华楠所言:“至于是不是现炒新鲜不新鲜这个得靠自己的嘴了。”
西贝承诺10月1日前完成部分菜品调整,将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尽量转移到门店现场。
罗永浩转战其他战场,但留下了那句“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的呼声仍在回荡。
华楠的观点提供了新视角:比起预制菜本身,更应关注食品安全的全链条监管。他点出:“不懂农业的人意识不到农残重金属到了多严重的程度,也不懂工业加工和自由控制的加工的差别有多大。”
信息来源:
罗永浩:华与华道歉,预制菜知情权成焦点
2025-09-15 14:14·和讯网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