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补贴在前,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紧跟,一系列变化该怎么看?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3291篇原创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基于表象,聊点深度内容)

全面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这一次,国家是动真格了。

2025年7月28日,中办、国办正式印发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

7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还举行了新闻发布会,面向社会全面介绍育儿补贴制度及生育支持措施有关情况。

育儿补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群众发放的民生保障现金补贴,是对家庭育儿成本的直接经济支持,更深层次地体现了国家对生育行为的积极鼓励和深切尊重 ,2025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关于这个育儿补贴,本号已经在第一时间进行了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这里就不多赘述。

继国家育儿补贴之后,据新华社8月5日消息,日前,国办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民办园参照相应减免保教费。

图片来源:见图

学前一年,即大班。

虽然并非一步到位,但“逐步推行”,也标志着幼儿园免费教育正式开闸。

从教育普及的维度来看,这个最新的动向,标志着中国正从“9年免费教育”,向着“12年免费教育”的时代开始推进。

2025年下半年开始,国家这一系列的刺激生育,托底消费政策和动作,不简单。

就当在国内舆论环境和互联网上还有不少人在那里阴阳怪气聊的热火朝天的时候,其实,一些直接关联无数中国人的中国转变,可能已经全面启动了。

看宏观政策和国家态度,要抓主线,看本质,不能被一些消极,负面,宣泄情绪的观点和内容给带了节奏。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对国家最新公布的“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内容详细梳理,结合一系列国家最新针对生育刺激,消费托底的政策和表态,从敬畏常识,尊重规律的角度,深入挖掘这一系列动向背后的因果逻辑和关键本质,并对后续在国内经济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和走向,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分析研究。


阅读提示:

(本号已在全网平台进行了关联认证和内容实时查重检测。如有未经明确允许的抄袭搬运情况,必将追究。)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国家正式发力,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新华社北京8月5日电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根据意见内容,从2025年9月份新学期开始,上公办幼儿园的孩子,最后一年(大班)的基本的教育费全免了。

意见相关的内容,这里找了可视化图表,帮助更多的朋友能够一目了然看懂内容:

图片来源:见图

图片来源:见图

经济社会,谈钱不俗,具体来看看这一次调整,能给适龄孩子的家庭省多少钱:

以广州、安徽、宁夏等典型地区为例,广州示范园收费近万元每年,安徽省一级园全年约5000元,而宁夏一类园全年仅2160元左右。

图片来源:网络

此次新政实施后,以广州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家庭每年可节省近万元,安徽、宁夏等地区则在两千至五千元不等。

上正规民办幼儿园的孩子,也能省钱。政府会按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的学费标准,给你减免掉同样多的钱。

比如,当地公办园保教费是1000块,那你上民办园就能减1000块。

如果民办园收费比公办园高,比如收1500块,减掉1000块后,多出的500块得自己交。

简单说,政府帮你出“公办标准”那部分,民办园多收的钱自己掏。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有依有据,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结合史无前例的生育补贴新政一起看,怎么理解一系列政策动向背后的逻辑和信号?


2025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在刺激生育,托底消费上的发力,有目共睹。

先是育儿补贴的消息在各大平台都在发布,引起广泛关注。

然后就是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效率,力度,可谓前所未有。

当然,舆论环境中,有很多算账的声音,和谐不和谐另说,经济社会嘛,也能理解。

不管是生育补贴,还是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其实真正的看点,并不是额度,而是政策背后的态度和逻辑。

这一系列政策只是一个起步和态度,育儿补贴、学前教育免费……

经济社会,有一个关键的逻辑观察点,那就是钱从哪里来?

看清楚钱的来源,才能看懂一系列动向背后的政策逻辑:

无论是育儿补贴,还是幼儿园免费,都需要真金白银,每年动辄数千亿的支出,需要财政全力保障。

育儿补贴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相当于“国补”,通过转移支付发给各地。

根据此前国新办发布会,育儿补贴中央财政总体承担约90%,地方财政总体将承担约10%,西部地区或仅承担5%。

那学前教育免费这事,钱从哪来?幼儿园会不会亏?

幼儿园因为免费政策少收的钱,政府会给补贴。政府会根据免费的孩子人数、当地实际的保教费水平等情况,算好该补多少钱,由财政部门发给幼儿园。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怎么出钱?

中央财政会出大头,但出多少要看地方穷富。

最穷的12个地方(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中央出 80%,地方出20%。

比较穷的10个地方(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中央出60%,地方出40%。

中等偏上的3个省(辽宁、福建、山东):中央出50%,地方出50%。

比较富裕的4个省+5个计划单列市(天津、江苏、浙江、广东 + 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中央出50%,地方出50%。


结论非常清晰,那就是国家财政撬动杠杆来补贴这些政策,是真金白银的拿钱出来,要做成一件事,那就是鼓励生育。

这一系列动向,真正的看点和关注点不应仅在于如何领取补贴或这笔钱是否足够养娃,而在于它标志着国家经济政策70年来的第一次重大转向:

从“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

这对于长期以生产为导向和主线的中国来说,绝对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关注的政策转向。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讨论:国家经济政策大转向以后,接下来的变化和走向,该怎么看?


有耐心看到这个部分的朋友,也算的上认知和理性值得信任的同频伙伴了,接下来,聊点有深度的内容。

大国做事,不会简单,这一轮动向和政策的关键在于,其信号意义远大于实际效果。

它是一次国家经济政策的巨大转向宣言。

展开来看,其实非常清晰:

过去的70年(投资于物):国策以“物质资本积累”为核心,将资源集中投入公路、铁路、工厂、房地产、发电站等领域。成就显赫: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生产国(制造业增加值、发电量占全球约30%,钢铁水泥占50%)。

代价显现: 居民消费支出仅占全球约13%,年出生人口仅占全球7%。计划生育、房地产建设远超收入增速、形象工程(如贵州400亿水司楼)、部分产业(光伏、钢铁)产能过剩亏损等,都是“投资于物”范式的历史惯性体现,其边际收益正在递减。

只奋斗不享受”、“只造东西不造人”的模式已不合时宜。年初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今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反内卷、供给侧改革等政策,意图均在于此,本质是将人从生产成本转化为发展资本。简单理解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以前的计划生育到现在的育儿补贴,从“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

对于老百姓和普通民众来说,这才是真正应该看懂的利好信号。


深一点来看,透过这条主线,国家层面可能在为全面的经济深化和调整,在进行步伐坚定的推进了。

这就需要有点历史视角和宏观视野才能看懂的了:

过去这段时间里面,国内经济一直起色不好,复苏艰难,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政策资金很难下达到基层,上面的钱发不下来,中间层层截留,到了最需要钱的基层,钱就到不了位。

所以,存款创新高基层还是没钱。

增量时代,这样的问题被高歌猛进的繁荣表现所掩盖,但是进入存量时代,原本的很多问题就被放大。

所以,国家开始尝试着给这两年出生的儿童,提供到个人账户的直接补助,以及锚定适龄群体的定向补贴开始逐步推进,从用钱的逻辑上,大有门道:

不通过地方政府直接大规模发钱,本质上也是预防腐败和降低体制成本的一部分。

如果直接支付不断扩大(比如央企投资雅江电站,比如直接对婴幼儿发)

—— 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减弱。

那么,地方政府原来的财政模式(转移支付 + 土地财政),将会发生变化,本身也是一种削藩。

财政权力的转移已经更加垂直化,让中国未来有更多的筹码,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诡异变局。

毕竟,钱在权贵手上,流动性一定会丧失,但是钱到了成千上万人的手上,整个社会的流动性都会好起来。

无论是直接补贴出生儿童,央企直接投资大工程,还是未来学前教育免费—— 这代表了中国政府开支流向的变化,那就是很多钱要绕开地方政府,绕开层层截留的中间层。以更加扁平的方式,从国家直接发放到个人。

这可能是一种未来全新的财政体系架构。通过大数据体系,以及完善的网络支付体系,形成中央决策更短的贯彻路径,就像军队体系,更加垂直高效的指挥体系,可以从最高的统帅一直贯彻到基层的单兵。

就在绝大多数人不经意的时候,时代的车辆,已经换挡换动力在前进。

一个能够直视问题和压力,并且极具管理艺术的进行改革推进的国家,有什么理由不值得期待和支持呢?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基于对国家经济政策思路和态度的梳理和讨论,能够得出哪些结论和启发?


对于婴幼儿的刺激政策,本质上是一次国家资产负债表的重构的转折,读懂这次政策转向,将最先享受到中国人口质量红利释放的机会。

2024年中国的出生人口是954万人,对比2016年几乎腰斩。

在过去10年,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平均增速保持在8%以上,高铁里程突破4万公里,摩天大楼数量占全球半数以上。

但大搞基建的边际收益正在呈递减状态,每单位基建投资拉动GDP增长的幅度,比2010年下降了62%。形成鲜明对比的事,中国的教育支出占到了可支配收入的15.6%,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2.3倍。

这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国内消费潜力的释放。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测算,一个0至6岁儿童获得优质学前教育,能够使未来劳动参与率提升 12%,终身收入增加35%。

这意味着当前每在学前教育上投入1元,30 年后将产生8.6元的GDP回报,比高速公路1.3 元的长期回报率高出很多。

参考德国用了二十年构建的免费幼教体系,带来的不仅仅是生育率稳定在1.5,更造就了欧洲女性劳动参与率最高的74%。

这种从生育、教育投入到改变生育意愿再到提高劳动供给的正向循环,正是中国当前最需要复制的经济模型。

国家从2025年下半年开启的这一轮真金白银的刺激育儿政策,最重要的不是额度,而是其不设附加门槛、对居民部门的直接转移支付性质,这开了历史先河。

它相当于七十年来首次承认“人的价值高于钢筋和水泥”。

对于超大规模经济体,反射弧长、惯性大,方向正确比短期力度更重要。

后续国家层面,极大可能还会启动更多的经济再平衡战略

在产能过剩、极度内卷的宏观环境下,将资源引导到人口再生产领域,可能比堆砌在“内卷部门”更有效益。

鼓励生育是切入点,需逐步扩展到婚嫁、养育、教育、就业、就医、住房、养老等领域。

归根结底,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印证了那句老话:“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刺激生育一系列动向作为“投资于人”的首次实践,其释放的政策转向信号,对未来中国的发展路径具有深远意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补不补的,想生的还是会选择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能补是好事儿。

反之,不愿意结婚生育的那部分年轻人而言,还是会选择不婚育。

这就是时代的选择,没人能够确定知道未来会不会更好,关键选择都只能自己决定,自己接受结果。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自己生活发展的国家越好,能保持持续改革和解决问题的态度,那么,日子就能有盼头,未来就值得期待。

是不是这么个意思?


本文完,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有所共鸣,还请大家三连支持一下,感激不尽。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头条账号@熊猫贝贝小可爱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7

标签:育儿   学前教育   系列   国家   政策   内容   中国   来源   幼儿园   动向   图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