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张学良长孙受邀,面对镜头:若爷爷看到今日中国一定高兴

山河已无恙,请英雄放心!

当张学良的长孙张居信面对镜头,神采奕奕的说:“这些装备体现了国家的实力。如果我爷爷能看到中国现在的发展,他一定会非常高兴。”这些话的时候。

让不少人想起张学良将军当年所作出的成绩,那是会一直让中国人民记在心里的!

在9月3日,天安门广场四周,早已是红旗如海,人潮涌动,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份难以言喻的敬意与期待。

而在万众瞩目的观礼台上,一个身影显得格外沉静。他就是张学良将军的长孙张居信。

当看到阅兵方队时,张居信的身体明显坐直了些,双手不自觉地悄悄搭在膝盖上,眼神紧紧追随着那些即将走来的身影。

后来接受采访,面对镜头,他激动得几乎有些语无伦次,声音里带着点哽咽,却又透着无比的自豪,说看这些装备,一件件都透着国家的底气!

他爷爷要是能看到现在的中国,看到咱们国家这么强大,老百姓能安安稳稳过日子,他一定会非常非常高兴的!

因为张居信太了解爷爷张学良了,张学良一辈子最牵挂的就是国家和老百姓,只要国家好,人民安康,他比谁都开心,比谁都满足。

而他的这份了解和牵挂,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从小耳濡目染,一字一句刻入骨髓的。

张居信的父亲是张学良的第四个儿子张闾琳,张学良给两个孙子取名“居信”,“居仰”,特意将“信仰”这两个字拆分融入其中。

张居信记得很清楚,小时候爷爷曾拉着他和弟弟的手,一字一句地教导,人这一辈子得有信仰,心里有方向,做事才有劲。

这份信仰,是张学良留给子孙最宝贵的财富。

张居信从小是在美国长大的,家里说英文,周围都是美国同学。中文对他来说,一度是陌生的符号,甚至有点抵触。

方块字太难认了!可每年寒暑假,父母都会带着他和弟弟去台湾看望爷爷奶奶,这是他接触中文的唯一机会。

爷爷知道他中文不好,每次都会手把手教他读简单的唐诗。一句一句地念,还会细心解释诗里的意思。

奶奶赵一荻女士也一样,会教他写毛笔字。张居信回忆,自己刚开始握笔都握不稳,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可奶奶从不批评,总是笑着说,慢慢来,多写几次就好了,咱们中国人的字,得有风骨。

就这样,在爷爷奶奶的言传身教下,中文对张居信来说,不再是难懂的符号,他开始主动找中文书看,即使很多地方看不懂,也坚持着读下去。

最让张居信难忘的,是爷爷口述的历史,在台湾小洋楼的院子里,赵一荻女士种满了兰花,几棵老榕树下,祖孙仨就坐在石凳上聊天。

那时的张学良已经年迈,但说起过去的事,眼睛里总是会发光。

他会讲东北的成长岁月,讲自己在私塾里读书时,先生教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那时年幼的他,还不懂这句话的分量,直到亲眼目睹家乡被侵略,才醍醐灌顶般明白其沉重。

他还讲东北的冬天有多冷,零下几十度,带兵驻守边疆,士兵们冻得手都握不住枪,但没人喊苦,因为心里揣着保卫家乡的信念。

他也会讲抗战时期的中国人民有多难,战火弥漫,民不聊生,家破人亡的悲剧随处可见。

每次听这些往事,张居信都安安静静地坐着,偶尔会忍不住问爷爷怕吗?

张学良总会摸了摸他的头,声音却透着钢铁般的坚定,说怕啊,但不能退,身后是国家,是老百姓,退了就对不起他们了!

正是这些小时候的耳濡目染,这些看似寻常的聊天,让张居信慢慢了解了爷爷,也慢慢懂得了家国这两个字,到底有多么沉重。

他说以前总觉得爷爷是大人物,后来才知道,他就是一个心里装着国家和百姓的普通人,只是在最关键的时刻,他敢于站出来,做出常人不敢想的决定。

而张学良当年的功劳,那真是太大了,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浓墨重彩、无法磨灭的一笔。

最让人铭记于心的,就是1936年的西安事变。那会儿敌人已经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东北已经沦陷,华北也岌岌可危。

张学良看着国家一步步滑向深渊,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他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说蒋介石,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可蒋介石就是不听。

最后,实在是没办法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一起,在西安发动了兵谏,把蒋介石扣了下来,逼着他答应合作。

这件事在当时简直是惊天动地,很多人都担心会引发更大的混乱。但张学良心里有底,他要的不是个人权力,而是国家的未来!

最终,在各方努力下,蒋介石终于答应停止内战,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共同抵御外侮。

所以后来有人说,张学良这一行为,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话一点都不夸张,而是对他历史功绩最精准的概括。

而且,张学良不光在关键时刻有担当,平时也特别关心老百姓。

他建了东北大学,让很多没钱上学的孩子能有读书的机会,修了沈海铁路,方便了东北的物资运输,也让老百姓出行更便捷。

这些事虽然不像西安事变那么轰动,但对老百姓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福祉。

当1996年,已经二十多岁的张居信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去北京大学学习中文。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张学良时,爷爷特别开心,拉着他的手说这是好事!去那里学习,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张学良特别支持!

到了北大之后,张居信才发现,自己的中文基础还是太差了。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的很多内容他都听不懂,作业也经常写得乱七八糟。

但他没放弃,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去未名湖边背单词、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就问老师和同学。

在北大的几年,张居信进步特别快,不光中文说得流利了,还读了很多中国历史书,对爷爷当年经历的那些事,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毕业后,他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循着爷爷的足迹,走遍了北京、沈阳、西安这些有特殊意义的地方。

去沈阳的时候,他特意去了张学良故居,看到爷爷当年住过的房间、用过的书桌,还有墙上挂着的东北地图,一下子就想起了爷爷跟他讲过的在东北的日子。

后来,张居信还把祖父母的一些遗物捐给了辽宁沈阳的张学良纪念馆,有张学良当年戴过的手表、穿过的中山装,还有赵一荻女士写的日记。

他说这些东西放在家里,只有他一个人能看到,但捐给纪念馆,能让更多人看到,能让大家更了解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那代人的爱国情怀,这样才有意义。

如今他替张学良将军看到现在的中国这么强大,他觉得爷爷的努力没白费,心愿也实现了!

编辑:小脑袋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9

标签:历史   长孙   中国   爷爷   镜头   今日   张学良   中文   国家   老百姓   西安事变   蒋介石   当年   将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