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有这样一位将领,他是反法西斯阵营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军官。
有人不理解他的行为骂他是汉奸,有人懂他的韬略赞他忍辱负重,更多人则敬他是战神。
抗战前期,身为集团军总司令的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最前线,立下无数战功,最终,他不幸以身殉国。
日军得知他的死讯,先是欢呼,后又肃穆敬礼,甚至停炸一天以表敬意,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十万民众自发扶灵,送他最后一程。
周恩来高度评价他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这位民族英雄,就是张自忠上将,他用生命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1891 年,张自忠出生山东临清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他的父亲张树桂,曾在江苏省赣榆县担任巡检一职,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这样的品格在张自忠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少年时期的张自忠,脑袋灵光又勤奋好学,模样还十分帅气,照片里的他一脸稚嫩,那时的他,心里早早地就装下了远大的志向,像只雏鹰渴望着在广阔天空翱翔,到了1910年,他成功完成了中学学业。
次年,凭借自身的努力,他考入了天津北洋法政学堂,这所学校在当时的中国北方,是法律教育领域颇具名气的学府。
那时的中国,国家实力衰微,内忧外患不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张自忠渐渐意识到,仅仅钻研法律,难以拯救危在旦夕的国家。
他果断放下手中的笔杆,决然投身到军旅生涯中,从最底层的二等兵干起,后来,他加入了冯玉祥的部队,经过一段“见习期”的锻炼,张自忠凭借自身出众的能力和优异表现,顺利升任为排长。
1918年,张自忠把握机遇,进入冯玉祥在常德创办的教导团进修,学习时十分刻苦,为人也真诚质朴。
学兵团长鹿钟麟对他十分欣赏,将他树立为“标准学员”,冯玉祥也对他赞不绝口,预言他未来必成将才。
经过半年学习,张自忠升任连长,他带出的连队堪称典范,全连 126 名士兵在他的悉心训练下,几乎都成长为优秀人才,其中出了十位军长、师长,旅长、团长更是众多。
很快,他又升为营长,因其军纪严明,又关爱士兵如亲兄弟,深受士兵们的爱戴,冯玉祥见他如此优秀,便任命他为学兵团团长。
张自忠治军那可是出了名的“严”字当头,平日里,他和士兵毫无二致,穿着一样的军装,吃着大锅里的同样的饭菜,连发型都是清一色的平头。
1930年的中原大战,此时的张自忠已然成为第六师的师长,自1916年追随冯玉祥起,他已在其麾下征战14年。
这14年里,他从一名普通士兵,凭借着自身的英勇与谋略,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晋升为高级将领,开始指挥第六师作战。
中原大战失败后,冯玉祥手下的将领们纷纷选择投靠蒋介石,西北军也因此分崩离析。
但张自忠并未随波逐流,他坚决拒绝投蒋,转而投靠了张学良,并担任29军38师的师长。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野心膨胀,将魔爪伸向华北大地,1933年,29军投身长城抗战,身为前线总指挥的张自忠镇定自若、沉着应战。
他带领部队,手持大刀、肩挎手榴弹,在喜峰口一带与日寇展开了长达40余日的激烈血战,一次次击退敌人,歼灭数千日军,为当时的中国军队赢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
一时间,29军成为全国的抗日英雄,然而,随着中日《何梅协定》的签订,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被全部撤离,29军也从长城一线撤往撤往察哈尔,后来又驻防河北一带。
此时正处权力真空的平津地区,成为29军的最佳落脚点,在国民政府与日军的默许下,29军成为这里唯一的中国军事武装。
顶着“抗日名将”头衔的张自忠,却在华北地区成为大家口中的“汉奸”,原来29军的军长宋哲元,面对日军的咄咄逼人,选择南撤保定,保存实力。
当时局势混乱,宋哲元离开北平时,把收拾残局的担子交给了他,张自忠本想着,只要自己忍辱负重、处处小心,就能把事情处理好。
可没想到,即便如此谨慎,他还是没能躲过众人的指责与谩骂,原本是出于保护中方商家利益的考虑,出任了多家中日合办企业的董事长。
可谁想到日本人却居心叵测,把他包装成“中日和善”的代表人物。
这下可好,国人不分青红皂白,纷纷骂他是“张逆自忠,自以为忠”。
后来日军进了北平城,张自忠担心百姓遭受伤害,下令让大家待在家里别出门,可这一举动,反而让他“汉奸”的骂名坐得更实了。
张自忠不擅长政治上的周旋,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这期间,他多次冒险想出城,都被日军拦了回来,直到1937年冬天,他才乔装打扮,好不容易出了城。
“代罪之身”的张自忠,被蒋介石重新任命为59军军长,也就从这一刻起,张自忠仿佛抱定以死明志的决心,就要在战场证明自己。
1938年1月,日军一门心思想打通津浦铁路,派兵气势汹汹地南下,中国军队在淮河坚守,和日军激烈血战数日,给日军造成了不少杀伤。
可日军不甘心失败,又调来一个师团,朝着津浦铁路的关键之地徐州猛扑过来。
形势万分危急,张自忠带着59军火速赶来增援淮河,一上战场,他们就势如破竹,一举收复了小蚌埠镇,这一仗让59军名声大噪。
同年3月,张自忠又在临沂与日军展开血战,还和曾经的“仇敌”庞炳勋携手杀敌,1939年5月,他又成功收复枣阳、桐柏。
这些战功让人们对他的误解渐渐消除,但过去蒙受的冤屈,仍像阴影一样笼罩着他,让他难以放下。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局势胶着,日军集结了 15 万装备精良的精锐部队,气势汹汹地发动了枣宜会战。
彼时,中国军队第33集团军仅有两个团驻守在襄河西岸,兵力薄弱,身为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按常理无需亲自率部出击。
但他不顾部下一次次的苦心劝阻,毅然决定让副总司令留守,自己亲自带着 2000多名将士渡河,投身到激烈的战斗之中。
在那之前,湖北襄阳的老河口,举行了一个很重要的会议,作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张自忠自然也要参加这次的会议,还留下了他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
照片中的张自忠将军站在后排,甚至个子看起来都不算高大,但是张自忠将军的面容非常沉稳冷静,鼻子也非常高挺,看起来就是那么的气宇轩昂。
出战前,张自忠写下了两封绝命书,一封写给第 33 集团军副总司令冯治安,另一封写给全体将士,没有一封是留给自己的家人。
战争越激烈,伤亡就越惨重,粮食和弹药也得不到补充,日军又得知张自忠正在亲自指挥,便增兵加紧包围,最终,他身中七处重伤,壮烈殉国,年仅49岁。
张自忠将军英勇牺牲后,人们在他左胸兜里发现了一支派克金笔,笔身上清晰地镌刻着“张自忠”三个字。
这一发现让日本军官确认了眼前躺在地上的人正是张自忠,他们竟一改往日凶狠模样,集体向将军遗体敬了个军礼。
随后,日军军医小心翼翼地用酒精将将军的遗体仔细擦洗干净,郑重地殓入柏木棺材中安葬。
1940年8月15日,延安各界一千余人也隆重举行了张自忠将军的追悼大会。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分别为张将军题写了“尽忠报国”“取义成仁”“为国捐躯”的挽词,以表达对将军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
张自忠殉国两个多月后,夫人李慧敏才获得这一噩耗,她沉痛地说:“张自忠为国家战死疆场,我不难过,我虽然是一个妇女,也应当有份。”不久,她将家事交给张自忠的弟弟张自明,自己绝食七日而死。
李慧敏是张自忠将军的夫人,她为将军育有二子一女,分别是长子张廉珍、次子张廉静以及三女张廉云。
自张自忠将军壮烈牺牲后,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每到周日,张家的儿孙们都会举行一场特别的纪念仪式。
他们整齐地站在将军的遗像前,神情肃穆地诵读家训,家训虽只有三句话,却饱含深意:“祖祖孙孙莫忘七七,祖祖孙孙莫忘五一六,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张自明是张自忠将军最为亲密的兄弟,将军牺牲后,张自明一直致力于整理将军的历史资料,1943年,张自明前往张自忠牺牲的宜城长山走访。
在当地老乡的指引下,他找到了将军牺牲的地方,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捡了两块石头,精心打磨后,刻上了“血石”二字,以此作为对将军的深切纪念。
张自忠将军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他用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用鲜血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扬子晚报—— 张自忠将军牺牲细节:头部中弹后被刺刀刺中(图)2015年07月23日
新京报——张自忠后人:纪念不是为了炫耀祖先 是表明态度2015年05月18日
更新时间:2025-08-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