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的人口形势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计划生育政策也随着时代发展而调整。
从曾经鼓励少生优生,到如今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逐步放开生育政策,这一系列转变让人不禁回想起当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提出者——马寅初。
1956年马寅初深感中国人口增长迅速,他提倡晚婚晚育、超生罚款的观点,之后的四年间,他在不断的传播这个观点。
而彼时人们发现,提倡少生优生的马寅初有一妻一妾,不仅如此,他还有7个孩子,而他的小妾竟然是他大女儿的同学,年仅17岁就嫁给了他。
1959年,各大报刊上突然出现了大量批判马寅初的文章。
一个月内,就有200多篇文章对他的人口理论进行抨击,这一切,都源于他提出的计划生育理论与当时人们的传统观念相悖。
信息来源:马寅初曾因人口论遭围攻 称《光明日报》不光明2012年11月25日 新民晚报
马寅初认为,中国人口增长过快,会给国家资源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他在《新人口论》中指出,若不控制人口,未来五十年中国人口将增至26亿,届时粮食供应、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等都会陷入紧张。
但在当时,传宗接代、人多力量大的观念深入人心,农民家庭更是以儿孙满堂为幸,一个家庭通常有七八个孩子。
更让他饱受争议的是,他本人有一妻一妾,育有七个子女。
人们指责他要求别人节育,自己却妻妾成群、子女众多,是言行不一,甚至有传言称,毛主席都曾打趣他:照马寅初你这样讲,你家那7个孩子也是因为没电,所以睡得早喽?
虽无法考证毛主席是否真的说过这句话,但足以说明当时马寅初的处境。
马寅初会提出这样的理论,并非心血来潮。
1953年,新中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人口数量已超过六亿,人口增值率每年达到20%,这个数据让身为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的马寅初深感担忧。
他花费三年时间进行调研,发现实际人口增长率高达22%,比普查数据还要高。
当时,中国社会生产率不高,且杂交水稻技术尚未研发出来,粮食产量有限,马寅初深知,如此快速的人口增长,必将使国家资源难以承受,进而阻碍经济发展。
于是,他将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在政协会议上首次提出计划生育观点,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还主张超生罚款。
1957年,他又完成了《新人口论》,系统地阐述了计划生育理论,他认为每个家庭拥有两个孩子较为合适,这与后来八十年代的独生子女政策有所不同。
信息来源:马寅初和《新人口论》:他活出了知识分子该有的样子2017-07-05团结报党派e家
尽管马寅初的理论是基于严谨的调研和深刻的思考,但在当时却遭到了广泛批判。
1958年,陈伯达、康生先后批评马寅初,“反右”运动的浪潮也波及到了他,各大报社纷纷开辟专栏批判他,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
信息来源:马寅初的真性情2024年09月04日 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网
面对铺天盖地的批判,马寅初并未退缩。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将调查分析数据分享给大众,即便被打成右派,也依然直言不讳地强调控制人口的重要性。
郭沫若曾赞许他是一个煮不熟、蒸不烂、吹不爆的铜豌豆,这正是对他坚持真理精神的最好诠释。
马寅初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的理论被认可的那一天。
1982年5月10日,他因病逝世,享年一百岁,同年9月,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而12月,计划生育更是被写入宪法。
历史证明了马寅初的前瞻性。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有效地遏制了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减轻了家庭和国家的负担。
国家得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也逐渐得到改善,优生少生的观念深入人心,人口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对比如今的印度,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马寅初理论的价值。
印度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导致教育资源不足,医疗资源短缺,社会稳定也受到影响。
而中国因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避免了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为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马寅初之所以会有一妻一妾,育有多个子女,这与他所处的时代和家庭背景密切相关。
马寅初出生于1882年,那时中国正处于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
他的家庭是浙江绍兴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经营着小酒馆,父亲希望他能继承酒馆生意,在他念完三年私塾后,便要求他回家掌管账务。
但热爱学习的马寅初不愿顺从,甚至以跳江来反抗,最终被父亲的好友张江声救下,张江声被他的好学精神感动,收他为义子,资助他到上海英华学校读书。
从此,马寅初开启了学习之路,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后又被保送美国耶鲁大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01年,马寅初在天津北洋大学读书时,父母为他安排了一门婚事。
在那个封建礼教盛行的年代,孝道大于一切,尽管马寅初一心想出国深造,对包办婚姻十分抵触,但最终还是在父母的劝说和孝道的逼迫下,与同村女子张团妹成亲。
张团妹是典型的传统女子,虽不识字,但贤惠善良,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
婚后,他们的生活还算幸福,张团妹还为马寅初生下一个儿子,可不幸的是,孩子很快夭折。
此后,张团妹又接连生下三个女儿,这让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她痛苦不已,她认为自己没能为马家生下儿子,是有罪之人。
为了给马家延续香火,张团妹竟提出要为马寅初纳妾,马寅初坚决反对,他觉得女儿和儿子并无不同,夫妻和谐才是最重要的。
但张团妹并未放弃,她与马寅初的母亲合计,最终全家都来劝说马寅初。
在家庭的重重压力下,马寅初无奈答应纳妾。
1917年,他纳了比自己小22岁的王仲贞为妾,而王仲贞竟是他大女儿的同班同学,王仲贞进门后,为马寅初生了两男两女,加上张团妹的三个女儿,马寅初共有七个子女。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到了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
于是,国家又根据新的人口形势,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
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出台,这一系列变化都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如今,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普遍较低,这与马寅初提出计划生育理论时的社会背景截然不同。
当下,人们不愿生育主要是因为经济压力大,养育孩子的成本过高,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这是新的民生问题。
马寅初作为计划生育国策的最先倡导者,虽已离世多年,但他的贡献不可磨灭。
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以超前的眼光看到了人口增长对国家发展的潜在影响,并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推动人口控制理论的传播和政策的实施。
他的一生,是坚守真理、勇于担当的一生,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追求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