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与中国将举行峰会
最近国际政坛发生了一件震动西方的大事:东盟10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6国突然同时宣布,将与中国举行“东盟-海合会-中国”峰会。这个被外媒称为“超级集团峰会”的举动,直接让即将赴瑞士参加中美经贸会谈的美国财长贝森特方寸大乱。据路透社现场报道,贝森特在登机前被记者问及此事时,罕见地出现了结巴和语无伦次的情况。
事情的导火索要从一场精心策划的外交布局说起。5月8日,也就是中美瑞士会晤前一天,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突然联合沙特、阿联酋等海合会国家发布声明,宣布将于5月下旬在吉隆坡举行三国领导人峰会。这次峰会不仅涵盖中国与东盟10国,还首次将海合会6国纳入其中,形成覆盖全球30亿人口、经济总量超18万亿美元的“超级合作圈”。
本次峰会的选址与议题
更耐人寻味的是,峰会选址特意避开了美国传统盟友新加坡,而选择与中国关系密切的马来西亚,这被外界解读为对美国“印太战略”的直接回应。 这场突如其来的外交攻势背后,是中国与两大区域组织日益紧密的合作关系。根据中国外交部披露,此次峰会将重点讨论三大议题:一是加快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谈判,二是建立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的能源合作新机制,三是共同应对美国单边关税政策带来的冲击。
就在上个月,中国与东盟刚刚达成数字经济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2025年前建成覆盖整个东南亚的5G网络;而海合会国家则在4月份与中国签署了首份人民币结算原油合同,彻底打破了美元在中东能源贸易中的垄断地位。
美财长贝森特破防不知所措
美国财长贝森特的失态,折射出美国对这一局势的焦虑。根据美国财政部内部文件泄露,美方原本计划在瑞士会晤中施压中国,要求其放弃与东盟和海合会的“排他性合作”,但这一战略意图随着峰会的宣布彻底落空。更让美国担忧的是,东盟和海合会国家在峰会声明中明确表示,将“共同抵制任何形式的单边贸易制裁”,这被视为对美国近期威胁对东南亚加征关税的直接反击。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已达6.99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9%,而海合会国家对华能源出口占其总出口量的42%,这种深度绑定让美国的施压手段失去了着力点。
这场外交博弈的背后,是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已在东南亚建成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标志性项目,而与海合会国家的合作则从能源扩展到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相比之下,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却在持续下滑——根据皮尤研究中心数据,东南亚国家对美国的好感度已从2020年的65%降至2025年的48%,而海合会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度则上升至62%。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最终导致东盟和海合会国家在关键时刻选择与中国站在一起。
此次峰会的实际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峰会并非临时起意。早在2023年,东盟与海合会就曾举行首次领导人峰会,双方签署了涵盖贸易、能源、安全的合作框架协议。而中国作为两大组织的共同对话伙伴,一直积极推动三方合作。就在今年4月,中国外长王毅访问沙特期间,专门提出“中国-东盟-海合会”三方合作倡议,这为此次峰会的召开埋下了伏笔。分析人士指出,这种“南南合作”模式正在重塑全球治理体系,而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大棒维持霸权的做法,只会加速其影响力的衰退。
面对这一局面,美国财长贝森特在瑞士会晤中的表现显得尤为尴尬。据与会人士透露,贝森特在会谈中多次提及峰会问题,但中方代表明确表示,中国与东盟、海合会的合作是“开放、包容的”,不针对任何第三方。这种底气来自中国与两大组织日益紧密的利益纽带——仅2024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就增长了23%,而海合会国家参与中国“一带一路”项目的金额已超过80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试图通过施压迫使中国让步的做法,显然是打错了算盘。
这场外交风暴的余波仍在持续。东盟和海合会国家已宣布,峰会期间将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包括建立区域性的数字货币结算系统、联合开发红海可再生能源项目等。这些举措不仅将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更标志着全球南方国家正在形成一股独立于西方的政治经济力量。这种觉醒,或许才是让美国真正感到恐惧的根源。
更新时间:2025-05-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