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的古长城遗址——宁夏红山堡 程霏/摄
在燕山余脉的险峻山脊上,箭扣长城历经沧桑仍傲然耸立;在河西走廊的苍茫戈壁中,汉长城的夯土烽燧守望苍穹……长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性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2019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整合长城沿线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区市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长城保护传承利用体系。
五年多来,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稳步推进,长城本体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文化传承激发了新的内涵与使命。长城如同巨龙横贯山河,正以更加鲜活的姿态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
长城修复,匠心可鉴
保护好长城文化遗产,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首要任务。
历经千百年岁月侵蚀,如今的长城遗址遗存普遍存在着结构失稳、墙体开裂、局部坍塌等病害。为守护与传承这一不可再生的文明瑰宝,长城沿线各省区市不断完善长城保护规划体系,全力推进重大修缮工程,肩负起保护长城的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
2020年9月,全国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在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西栅子村的箭扣长城脚下挂牌成立,箭扣长城修缮工程也成为国家级标志性工程之一,对全国长城保护工作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
箭扣长城是明长城中险绝之冠,路面狭窄,坡度陡峭,有的地段坡势甚至接近八九十度。由于地形复杂,很多地方机械设备无法到达,只能依靠骡队把材料物料驮至城墙下,再由工人手抬肩扛运至施工区域,修复工作十分艰巨。
“箭扣长城作为400多年的古建筑,我们秉持最小干预原则,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实现随层、随坡、随弯、随旧、随残的修复效果,从而保持长城的古朴风貌。”年近七旬的长城修缮专家程永茂说。从2004年开始投身长城保护修缮工作,二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做长城忠诚的守护者。面对某些厂家想要以相近规格尺寸的普通城砖代替长城砖的要求,程永茂严词拒绝,坚持购买质量上乘、与长城现有城砖尺寸一致的砖料;面对砌筑过程中的城砖缝隙、朝向等工艺细节,他坚持遵循古法原貌,要求严丝合缝,有一丝差距都不能通过……程永茂对长城的深厚感情化为长城修缮施工中的精工细作,他用行动诠释了对长城的热爱、对文化遗产的敬畏、对文物守护的决心。
贺兰山下的古长城遗址——宁夏红山堡 程霏/摄
河北是国内长城资源保存最完整、长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区段之一,也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2024年8月,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发布“1+8”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标识体系,通过标准化视觉符号串联起千年长城文脉,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形象深入人心。
“爱上长城是一瞬间的事,而守护长城则需要一辈子的坚持。”90后文物古建保护修缮工程师谭华威说。谭华威就职于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2020年,他被抽调参加河北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参与了马岭关、黄榆岭等多个长城点段的保护修缮设计工作。
如今,无人机、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已应用于长城保护领域,然而,再先进的设备最终仍需依赖人的操作。由于长城大多修建在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之间,谭华威和同事们的工作环境颇为艰苦。有一次,他去马岭关勘测数据,经过三四个小时的跋涉抵达长城时,突遇狂风暴雨,好多数据还没测完,不得不在山上等待雨停。“有时因为山势陡峭,我们要背着沉重的设备,一点一点挪到测量点进行勘察测绘……常常是带着干粮上山,一干就是一整天。”然而,谭华威表示,当看到古老的文化遗产通过合理的保护修缮焕发新的活力时,那份能为长城保护贡献力量的自豪感,便是对他最大的奖励。
从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程永茂,到充满热忱的年轻工程师谭华威,一代代长城守护者的接力传承,让跨越千年的文明印记得以在岁月长河中继续闪耀,也让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美好愿景愈发明晰而坚实。
科技守护 数字助力新生
2021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提出“加强长城考古科技支撑”和实施“数字再现工程”。长城沿线各省区市通过完善数字化设施、引入考古科技、建立数字平台等科技手段,有效提升了长城的保护与利用水平,探索出一条新时代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新路径。
甘肃作为长城资源大省,现存长城3654公里,明长城长度位居全国第一,嘉峪关等点段更是蜚声海内外。近年来,国家累计投入资金近5.2亿元,支持甘肃组织实施了90多项长城保护维修项目,夯实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基础。据甘肃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负责人介绍,全省大力推动实施长城资源信息化管理,基本实现了长城资源数据查询即时化、便捷化。
比如,已基本搭建完成的甘肃张掖市山丹县硖口古城三维数字化平台,就是利用遥感测绘技术和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以毫米级的精度将长城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和三维重建。通过数字化“体检”,研究人员可详细查询长城的基本信息、专题要素、病害监测等数据,精准掌握变化趋势,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保护策略。
山东境内的齐长城是我国现存建筑年代最早的长城之一。在齐长城保护利用方面,山东推动国家文化公园文物资源列入全国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设试点,实现数字化采集、智慧化呈现。同时,启动“山东省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平台”项目建设,实施长城遗址卫星遥感监测,对确认的文物破坏行为依法处置。
例如,山东淄博创新探索“人防+技防”管理模式,于2022年9月份开发齐长城“智慧巡护”系统,实现了对全市39段110.84公里齐长城的数字化管理。
吉林境内共有三处长城遗址:汉烽燧线、唐代老边岗土墙和延边边墙。近年来,吉林积极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了赤柏松古城址保护修缮等项目,并结合长城保护推出“云端史画”项目,以长城遗址为重点,实施航拍影像及数字化三维数据采集项目,为长城保护增添科技“慧眼”。
“数字再现工程”以数字化科技重现长城的历史原貌,让人们穿越时空,在数字世界中品读中国文化的厚重。2023年初,天津博物馆里一场名叫“虚实之间·发现长城”的大型展览吸引了公众目光。通过五面屏大型沉浸式装置,观众得以从“座舱视角”“飞跃”全长40公里的天津长城,在19分钟内尽览长城沿线风光。在全国有长城资源的省区市中,天津率先实现了域内长城全段实景化、沉浸式展示。
跨文化对话 与世界共鸣
长城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国的重要名片。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以活化历史文脉、创新数字化展示为引擎,通过打造长城文化国际交流平台、深化文旅体融合实践、创新国际传播路径等,促进国际人文对话,搭建文明交流互鉴桥梁。
北京市延庆区拥有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自1954年至今,八达岭长城作为国家重要的国际政务接待平台和国际交往窗口,已经接待了540余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近年来,延庆区秉承科学的保护理念,深入研究长城文化内涵,奋力当好长城文化带建设“领头雁”,努力将延庆长城打造成为遗产保护利用新高地、国际交流交往“会客厅”、文明交融互鉴“连心桥”、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和展示国家形象主地标。
5月13日,以“长城之约·和合共生”为主题的2025北京长城文化节在延庆开幕。自2020年以来,北京已连续6年举办长城文化节。在本届文化节的开幕式上,《外国领导人登长城》系列微视频(三期)正式向全球发布。该系列一期、二期、三期共计推出了46集微视频,重温外国领导人登临八达岭长城的珍贵历史瞬间,借助“国际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构建起一部跨越时空的“长城外交影像志”。
自2022年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编制发布《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天津段)建设保护规划》以来,作为长城所在地的蓟州区下营镇开展了一系列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了以黄崖关村、郭家沟村等为代表的特色旅游村,旅游旺季游客络绎不绝。
2024年5月18日,中国·天津黄崖关长城国际马拉松在天津市蓟州区开跑。参赛选手正在比赛中。视觉中国/供图
5月17日,第22届中国·天津黄崖关长城国际马拉松旅游活动在蓟州区举行,吸引了来自59个国家和地区2000余名马拉松爱好者参与。黄崖关长城国际马拉松创办于1999年,凭借其独特的赛道设计、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壮丽的自然风光,被誉为“全球最酷的十大马拉松之一”,是中国首批体育旅游精品推荐项目。
《长城,我来了!》纪录片海报
在创新国际传播方面,首部国家文化公园主题合拍片《长城,我来了!》极具代表性。该片由五洲传播中心发起策划,联合中国、英国、荷兰、新加坡等多国媒体机构制作,于2023年11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播出,并于2024年2月通过Insight TV面向53个国家播出。该片立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背景,以英国年轻探险家阿什·戴克斯的长城探索之旅为主线,全景展现长城沿线历史文脉、地域风情与自然生态,围绕“长城:中华民族的脊梁”核心主题,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
从匠心修复到数字再现,从文明对话到国际共鸣,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实现了古老智慧与现代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中华文化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互鉴。这条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万里长廊,正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文明纽带。(本刊综合报道)
[本文依据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提供的材料撰稿。]
更新时间:2025-07-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