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麒阁史观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全球粮食危机四伏,两大人口巨头却上演惊人反差,中国,最大产粮国,每年从国际市场狂购上亿吨,印度,人均产量不及中国一半,却是全球最大出口国。
两个人口都超过十四亿的国家,中国和印度,在全球粮食市场上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姿态,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但每年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进口粮食总量超过1.5亿吨。
图片来源网络
印度人均粮食产量远低于中国,却是全球主要的粮食出口国,大米出口量更是全球第一。
这种鲜明的“买”与“卖”,并非简单的谁多谁少,它背后藏着两国对“国家粮食安全”这件事情,有着根本不同的看法。
在过去的中国,吃肉是个稀罕事,只有过年过节才尝得到,现在,大家不再只求吃饱,更要吃得好,现在大城市居民每年吃掉的肉可能超过70公斤。
全球猪肉消费量,中国稳居世界第一,这样的饮食升级,自然催生了巨大的饲料需求,大豆和玉米就是主要的饲料。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2023年产了约6.95亿吨粮食,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80公斤,自给率超过95%。
国家把“口粮绝对安全”看得最重,确保大米、小麦这些主食完全自给自足,但国家耕地面积只有世界的40%,水资源也紧张,国土多山地、沙漠,平原少,耕地分散。
图片来源网络
2024年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70650万吨,比上年增加1109万吨,增长1.6%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这不是因为中国人不够吃,而是有意识的结构性调整,大豆这类作物亩产不高,占地又多,国内种的经济效益不显。
图片来源《中国三农》
所以,通过进口来满足这部分需求,省下宝贵的国内水土资源,鼓励农民种植收益更高的蔬菜、水果。同时,国家也建立大量粮食储备,稳定国内粮价,丰富市场供应。
印度粮食出口,和中国出发点不一样。它更多是为了国家挣外汇,印度人口同样多,2023年粮食总产量约3.3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大约232公斤,只相当于中国的一半。
图片来源网络
但印度有1.6亿公顷耕地,比中国还多,恒河、印度河流域平原宽广肥沃,加上热带季风气候,部分地区一年能种三季庄稼。
印度农业的发展得益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绿色革命”,这场变革推广了高产谷物、化肥、优良种子和水利设施,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图片来源网络
比如,六十年代小麦产量从1200万吨增至1700万吨。政府从农民手里收粮,然后用于出口,印度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每年出口量超过2500万吨。
印度工业基础薄弱,需要用这些钱购买石油、军火等国家发展必需品,农业出口也为全国约六成的农业人口提供了生计。
图片来源网络
因为,宗教和饮食习惯,印度民众多吃素,肉蛋奶消费很少,蛋白质主要靠奶制品和豆类。
国内人均消费水平不高,无形中腾出了不少粮食用于出口,这种以出口为主导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部分国民的温饱,来支撑国家经济运行。
中国和印度的农民,在国家粮食战略中扮演的角色截然不同,中国把农民看作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用政策给他们托底。
中国土地是集体所有制,这给农民提供了基本的土地保障,国家严格守护1.19亿公顷的耕地红线,通过补贴、价格控制和粮食收储等政策,把农民和农业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蔬菜、水果等,低利润的饲料粮需求则部分交给国际市场。
这既保证了农民收入,也稳定了国家粮食大局,即便国际市场出现波动,中国也能依靠这套机制保持国内粮价平稳,保障农民基本收入。
图片来源网络
印度农民则被推向全球市场,直接面对市场风险和社会结构问题,印度土地私有,且高度集中在少数高种姓地主手里。
大量底层农民以佃农身份租地耕作,议价能力弱,收成大头归地主,难以分享出口的全部收益,他们的收入直接受国际市场价格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图片来源网络
2022年,印度遭遇热浪,小麦歉收,政府不得不紧急限制小麦和大米出口,这既影响了国际粮价,也暴露了印度政策的矛盾,优先出口创汇和保障底层民众温饱之间。
印度农民直接站在全球化经济的前沿,他们的生产带有明显的“搏”的成分,要承受更多不确定性。
图片来源网络
看待全球市场,中国和印度也展现出不同的心态。中国将其视为优化自身资源、增强战略纵深的“高效补给站”,中国粮食自给率超过95%,又有巨大的国家储备。
在全球市场上有着从容选择的底气,进口是为了更科学地利用国内稀缺的水土资源,是提升效率,不是为了活命。
图片来源网络
俄乌冲突导致全球粮价暴涨时,中国依靠强大的国家储备和多样化的进口渠道,稳住了国内市场,全球市场是它分散风险、平抑国内价格波动的工具,不是唯一的依赖。
中国的目标是保持系统性稳定,把国际市场当作补充国内资源、满足消费升级的有效手段。
图片来源网络
印度则在很大程度上,把世界市场看作国家运转的“生命线”,依赖程度更深,也更脆弱,国家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农产品出口换来的外汇,用这些钱购买必需品。
这意味着国际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直接冲击国家的财政和那六成农业人口的生计,这种高度依赖出口的策略,使得印度国内粮食安全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
图片来源网络
一旦遇到气候灾害等原因,需要优先保障国内供应,印度政府就不得不采取限制出口等措施,这不仅会引发国内物价波动,也可能损害其作为稳定供应国的国际信誉。
图片来源网络
印度的对外贸易依赖全球市场的流通和交易,以此换取国家发展的关键资源,所以其战略韧性相对较弱。
说到底,中国买粮食,是为了让十四亿人“吃得更好、更稳”,这是民生为重的考量,印度卖粮食。
是为了让国家机器得以正常运转,给庞大的农业人口提供生计,这是一种经济导向的选择。
图片来源网络
它们都是根据各自国情、发展阶段和现有资源做出的选择,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国际局势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不仅要看碗里有多少粮食,更要看它做决策时的核心出发点是什么。
2022-9-15中国新闻网《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国“出手”,国际大米要涨价?》
2022-11-29世界农化网《印度农产品大量出口成″双刃剑″》
2025-06-27财联社《全球粮食市场再度紧盯印度:这一回是粮仓爆满的储存危机》
更新时间:2025-08-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