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角色愈发重要。中美之间的较量依然紧张,贸易、科技、安全等领域交叉博弈。但中国以稀土出口管控回击西方技术封锁时,俄罗斯的复杂姿态让不少人产生认知偏差,这提醒我们需警惕内部 “配角意识”。

稀土出口政策的调整,让世界重新认识到中国在关键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
《金融时报》披露,稀土限制令一出,欧美多国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寻找替代来源,美国军工核心零部件供应链也受冲击,这说明中国在某些层面具备 “裁判员” 能力。
但这一现实未被国内舆论及时接纳,反而因误读俄罗斯态度,再次陷入 “我们是不是不被尊重” 的情绪陷阱。几十年来,全球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存在明显结构性偏差。

《华尔街日报》、CNN 及欧洲主要通讯社,对中国的描述常集中在 “控制”“挑战”“不透明” 等话术上,美俄主导的国际话语格局中,中国常被塑造成被动接受安排的 “变量”。
2019 年中美贸易战高峰时,曾有媒体断章取义报道普京引用 “坐山观虎斗” 的谚语,引发对俄方立场的误解。事实上,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明确指出情况已变,批评美国关税战损害世界经济,强调俄方会争取公正贸易规则。
此后接受采访时,普京更明确表示俄罗斯不会干预中美谈判,但 “心毫无疑问向着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中国”,同时指出俄美关系持续恶化。这不是简单 “关注自身利益”,而是坚持原则立场的同时,清晰传递对中俄伙伴关系的重视,此前解读存在片面性。

新冠疫情初期,西方舆论场对中国的报道几乎一边倒。即便后续多项研究证明病毒传播路径更复杂,此前形成的认知仍造成长远影响,这种选择性报道早已成为西方媒体操作国际舆论的常规手段。
中国在这些叙述中不是主角,更不是解释者,而只是被定义的对象。这种被动叙述的惯性,让很多中国人从小习惯 “低调”“模仿”“谨慎” 的对外心态,即便国家实力增强,公众心理认知仍存在滞后。
这种滞后不是因为看不见变化,而是长时间处于边缘角色,难以真正建立主导意识。过去几十年,西方国家在制度设计、科技创新、文化输出上长期主导,很多中国人对其产生认同甚至依附,认为 “西方标准” 就是 “世界标准”。

但这套叙事现在正陷入崩塌。2020 年后,西方国家陷入一系列结构性困境:美国社会撕裂加剧,种族、阶层、政治立场对立日益明显;欧洲面临能源危机、移民冲突和民粹浪潮;2024 年美国再次换总统,民意分裂更突出。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封锁,这些问题越来越多地被中国公众了解。随着西方光环褪色,国内对西方的盲目崇拜开始瓦解,一种新认知正在形成:西方并非全知全能,中国也不再是需要 “被引导” 的国家。
这一转变最直接的表现是文化自觉的回归。“毛选热” 回潮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年轻一代在全球不确定性中寻找稳定底色的过程,本土文化、历史叙事、集体主义精神重新获得关注。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从 “我们是不是赶上了别人” 转向 “我们能不能走出自己的路”。好莱坞超级英雄不再是唯一叙事模型,国产电影、纪录片、文学作品正在获得新空间,中国不再只是消费全球文化的 “终点站”。
中国开始尝试创造和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这种变化不仅是文化层面的觉醒,更是心理结构的重塑。稀土出口限制不是中国首次亮剑,但却是标志性动作,不仅因精准命中对手痛点,更因释放中国不再只做反应者的信号。
欧美国家对中国稀土限制的反应远比以往激烈:美国多家军工企业公开表示担忧,欧洲多国迅速启动替代供应链评估,日韩也不得不调整供应链策略,这说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更具战略性。

这种影响力不是靠外交辞令塑造,而是通过实际政策手段建立。“一带一路” 倡议持续推进,2025 年上半年,东南亚、非洲、中东多国与中国签署基础设施合作新协议。
中国企业在全球参与建设的高铁、港口、5G 网络,正在逐步改变这些国家对 “发展模式” 的理解。相比西方 “资助带条件”,中国的合作更强调平等互利,这种 “实用主义” 的吸引力正在扩大。
与此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也在变化,不再只是参与者,而越来越多地扮演协调者、倡议者的身份。这种身份转变要求国内公众心态同步升级,不能再以 “别人怎么看我们” 为核心,而要以 “我们怎么看自己” 为出发点。

俄罗斯对中国稀土政策的态度并非 “冷处理”,而是呈现务实合作诉求。由于俄罗斯稀土开发面临开采成本高、缺乏先进冶炼技术的双重制约,其现有产能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 17%。
普京曾主持召开稀土行业发展会议释放合作信号,俄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更明确透露俄方希望学习和使用中国的稀土开采技术,且这一诉求得到普京高度重视。
这种基于自身产业短板的合作意愿,是国际关系中利益驱动的正常体现,而非对中国的冷淡回应。真正该反思的,不是俄罗斯的态度,而是我们是否已做好独立判断和战略自主的心理准备。
中国已经不再是默默无闻、只在技术标准后追赶的国家。如今中国不仅具备制造能力,也有制度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开始拥有影响全球议程的能力,但要真正发挥这些能力,首先要破除内心的 “配角心态”。

三代领导集体都强调 “独立自主” 的国家战略,不是为了刻意与谁对抗,而是为了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守住底线、赢得空间。今天的中国有足够实力参与规则制定,但如果国民仍认为 “我们只是应对者”,力量就无法有效落地。
稀土这张牌不只是一次经济博弈,更是一次认知突破,它证明中国不靠联盟、不靠跟随,也能打出自己的节奏。未来世界格局不会因一场博弈立刻倒向任何一方,但中国的角色已不再是 “被选择的对象”。
对中国而言,最大的风险从来不在外部,而在内部;不是别人怎么看我们,而是我们怎么看自己。只有真正摆脱配角心态,建立与大国责任相匹配的信念和自觉,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稳住脚跟。

俄罗斯基于自身利益的合作诉求不足以动摇大局,却足以提醒我们:面对世界,真正的信心不能靠他人输送,只能靠自己争取。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位置,才能不被任何风向左右,真正强大的国家不靠谁站队,而靠自己站稳。
信息来源:
俄新社(RIA Novosti)2025年2月关于俄工贸部官员在达沃斯论坛接受记者采访的原话转述。
表态内容:俄罗斯“理解中国立场,但不会支持任何限制关键原材料自由贸易的做法”。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