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说苏联曾经是多么强大,能跟美国扳手腕,是超级大国。但就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却在1991年几乎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原因众说纷纭。今天,咱们不从复杂的政治博弈入手,就从一个最朴素的道理来讲:一个家里,如果钱都攥在当家的手里,其他成员吃不饱穿不暖,这个家迟早得散伙。 苏联,就是这样一个“国富民穷”最终导致“国穷民更穷”的典型。
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就像一个大总管,把全国的资源、财富都收上来,然后再统一分配。这么干的好处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苏联也确实办成了很多大事:
1. 军备竞赛,武装到牙齿:导弹、核弹头像香肠一样下生产线,核潜艇、航母使劲造。巅峰时期,它的军力让整个西方世界夜不能寐。后来一分家,乌克兰莫名其妙就成了世界第三核大国,你就知道这家底有多厚。
2. 全球撒钱,撑起面子工程:在世界各地建军事基地,支援“兄弟国家”和第三世界,跟美国抢地盘。这每一笔都是天文数字,纯粹是为了大国脸面和战略,根本不考虑经济效益。
3. 特权阶层的“精致”生活: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国家的财富,在再分配的过程中,极度向特权阶层倾斜。高级干部们住着国家配发的别墅、庄园,享受着专门的医疗、特供食品和无数服务人员。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去拜访大文豪高尔基时都惊呆了,描述他住的庄园里有四五十个佣人伺候。你说这是高尔基的私人财产?不,这些都是“国家的”,只是归他“使用”。这就像雍正改革前的“火耗”,本是民脂民膏,最终成了官员们的“养廉银”,只不过苏联的尺度大了无数倍。
那么,创造这些巨额财富的苏联普通民众呢?他们的生活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兜比脸还干净。
你辛勤工作,创造的价值,绝大部分被国家以“为了伟大事业”的名义收走了。然后国家告诉你,会给你分配一切。结果呢?
住房:普通一家四口,挤在二三十平米的“赫鲁晓夫楼”里是常态。而领导们却享受着宽敞的豪宅。
消费:商店货架上经常空空如也,买啥都要排长队。你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因为物资极度短缺。这形成了巨大的讽刺:国家富可敌国,老百姓却连日常用品都买不到。
福利:养老金、社保等资金收上去容易,但怎么花、花给谁,缺乏监督。特权阶层的福利待遇雷打不动,甚至越来越好,而普通人的养老金发放却越来越难,其他社会福利更是形同虚设。
这种巨大的落差感,彻底消磨了人民的热情。大家心里都明白:“我们奋斗的不是我们的,是他们的。” 当一个国家的公民无法从国家的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时,所谓的“强国”就成了空中楼阁。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把巨额财富的分配权交给少数人,却又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后果就是制度性、系统性的腐败。
雍正搞“火耗归公”,至少还把银子收归中央,再以“养廉银”的形式发下去,试图建立一套新规则。而苏联的“再分配”机制,连这套表面规则都常常失效,变成了“批条子经济”。
领导一句话,钞票送到家:项目能不能成,资金能不能批,不看市场需要,不看百姓需求,就看领导有没有批条子。这导致了无数荒诞的项目和巨大的浪费。
经典的“棉花骗局”:比如勃列日涅夫时期,乌兹别克领导人为了讨好中央,虚报棉花产量,吹牛说能年产500万吨。中央一高兴,真金白银的补助就拨下去了。下面的人怎么办?在棉花里掺沙子碎石凑重量,然后贿赂前来验收的官员。上下勾结,一起骗国家的钱。最后骗走了国家几十亿卢布,产出的却是一堆垃圾。这种案子牵连极广,但后来想查都查不下去,因为利益集团已经形成,盘根错节。
这种腐败掏空了国家的根基。财富没有用于改善民生、升级产业,而是在特权阶层内部空转,被挥霍、被贪污。国家的“富”是虚胖,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
四、国与民,本是命运共同体
苏联解体的教训是深刻的。它告诉我们:
国富与民富,从来不是对立的选择题,而是一道生死与共的必答题。
一个国家,如果只是账面财富惊人,军舰航母林立,但它的百姓却生活艰辛,缺乏尊严和希望,那么这种“强大”是虚假的,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国家的根基是人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当人民发现,自己辛勤奋斗的成果与自己无关时,当他们对国家的未来不再抱有希望时,所谓的“联盟”也就失去了最核心的凝聚力。最终,69年积累的财富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是一个“国穷民更穷”的烂摊子。
苏联的故事,是一面镜子,提醒着世人: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幸福。任何背离这一点的道路,无论看起来多么强大,都终将难以走下去。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