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可沂伽
如今,电子游戏越来越普遍,不少孩子沉迷其中,让家长非常担心。很多人觉得,孩子玩游戏上瘾,就是“没毅力”“管不住自己”,只要下定决心就能戒掉。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游戏成瘾并不是简单的“不听话”或“懒”,而是一个涉及心理、大脑发育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理解,青少年的大脑还在发育中,特别是负责控制冲动、做决定、考虑后果的前额叶,要到25岁左右才完全成熟。这意味着,孩子在面对诱惑时,比成人更难克制自己。比如,他知道该写作业,但就是坐不住;他明白玩游戏太久不好,可一打开就停不下来。这种情况反复发生,并不是他不想改,而是他的大脑控制能力还不够强。光靠批评或强制断网,往往效果不大,反而容易引发对抗。
那为什么孩子会越来越依赖游戏?从心理角度看,每个人都有三个基本需求:能自己做主、能做成事、被别人接纳。但在现实中,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的孩子,很难获得这些满足感。而游戏却能提供:自由选择角色和任务,带来“自主感”;每通关一次就有分数和奖励,让人感到“我能行”;还能和朋友组队、聊天,满足“归属感”。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支持和成就感时,游戏就成了逃避情绪、获得安慰的方式。
从大脑科学来看,游戏设计本身就容易让人“上头”。它通过不断给奖励、升级、解锁新内容,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让人感到快乐。青少年的大脑对这种即时快速更敏感,容易被吸引,而忽略学习、休息等长期重要的事。长时间沉迷游戏,还可能影响大脑控制区域的功能,导致自控力进一步下降,形成“越玩越停不下来”的恶性循环。
家庭和社会环境也起着关键作用。研究发现,很多沉迷游戏的孩子,家庭沟通少、亲子关系紧张,他们觉得“跟爸妈说也没用”,于是转向游戏寻求慰藉。同时,学业压力大、课外活动少、同伴都在玩,也让孩子更容易把游戏当作主要的放松和社交方式。
要帮助孩子走出游戏成瘾,单一的方法效果有限,需要多方面配合。
在个人层面,要帮孩子理解自己为什么离不开游戏,是不是因为压力大、没人理解、缺乏成就感。同时,教他学会用其他方式调节情绪,比如运动、画画、听音乐,逐步减少对游戏的依赖。制定减少游戏时间的计划时,要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完全禁止,避免引发强烈反抗。
在家庭方面,父母要改善沟通方式,多倾听、少指责,和孩子一起商量规则,让他参与决策,感受到被尊重。家长也可以适当了解孩子玩的游戏,减少误解,找到共同话题,重建亲子关系。
在学校和社会层面,应提供更多有趣的课外活动,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发展兴趣、结交朋友。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孩子如何应对压力、管理情绪。游戏公司也应落实防沉迷措施,合理设计游戏内容,避免过度刺激。
对于情况较严重的孩子,特别是已经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通过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等方式,系统地解决问题,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配合药物治疗。
总之,游戏成瘾不是孩子“不争气”,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长不必过度焦虑,也不要简单归咎于孩子。理解背后的深层原因,用耐心和科学的方法,联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回归健康生活。
更新时间:2025-09-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