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街头游戏机到 300 亿颗汤圆:他靠两个创新杀进行业前列
在思念食品的总部办公室,王鹏的格斗游戏机总是让访客惊讶 —— 机身贴满《拳皇》贴纸,开机键都磨掉了漆。“这是我大学开游戏厅时留下的,” 他笑着说,“现在打游戏的劲头,全用在卖汤圆上了。”
1997 年,24 岁的王鹏放弃 “铁饭碗”,在郑州租了个小厂房做速冻食品。那时市场上的汤圆都是 30 克的大个头,煮起来费时间,一家人吃一碗就够了。“我妈总说,想喝口甜汤都得等半小时。” 王鹏灵机一动,让技术团队把汤圆做成 10 克的 “玉珍珠”,一口一个,开水煮 3 分钟就好。
这个改动让思念火了。超市货架上,小汤圆被年轻人抢着买,三天就卖出 10 亿颗。紧接着,他又盯上了水饺 —— 借鉴开封灌汤包的工艺,做出会爆汁的灌汤水饺。有次我在超市采访,阿姨们说:“思念的水饺咬一口流油,比家里包的还香。”
更绝的是他对设备的较真。为了让汤圆皮更光滑,他带着工人跑遍全国找机器,连日韩都去了,结果发现 “老外根本不懂饺子汤圆”。最后咬牙买了三个智能化加工中心,自己蹲在车间改模具,“那段时间手上全是油,指甲缝里的铁屑洗都洗不掉”。
现在,思念每年产 300 亿颗汤圆,全球每卖出 5 颗汤圆,就有 1 颗是他家的。
二、把大企业病比作 “老鼻炎”?他每月跑 5 个客户,就为不脱节
“速冻行业变天了。” 王鹏这话不是空穴来风。这几年,年轻人不爱吃 “老三样”,反倒抢着买卡通造型的面点;超市没人去了,社区团购、外卖成了主战场。
有次他去杭州出差,发现小区团购群里,思念的水饺销量比超市还高。“这要是反应慢,就被新品牌吃掉了。” 王鹏给公司的 “大企业病” 起了俩名:“老鼻炎”(对市场没感觉)和 “动脉硬化”(反应慢)。
他的药方很实在:贴着一线走。每月雷打不动走访 5-7 个客户,从东北的早市到海南的便利店,他都去。有次在成都菜市场,他蹲在摊位前看大妈选汤圆,听出了门道:“她们不是不爱买,是嫌包装太大,一次吃不完。” 回来就让团队推出 “200 克小包装”,结果销量涨了 40%。
高管们也被他逼着跑市场。电商负责人张姐说:“王总要求我们每月必须去直播间当一次客服,听消费者骂什么。” 有次用户吐槽 “速冻饺子皮硬”,他们立刻调整面粉配比,现在的 “软皮水饺” 成了爆款。
“犯错不可怕,就怕不认错。” 王鹏这点很接地气。有次新品粽子漏馅,他亲自录视频道歉,还给买过的客户发 10 元券。“认了错,包袱就放下了,才能往前跑。”
三、允许犯错,追求 “货如轮转”:他说企业的底气是 “人强”
在思念的车间,有个很特别的现象:设备坏了,工人可以自己拆了修,修坏了不罚款。“创新哪有不犯错的?” 王鹏说,当年研发灌汤水饺,试了 100 多次才成功,光浪费的馅料就够装满一卡车。
他最看重的是 “效率”。提出 “货如轮转” 的概念,简单说就是让经销商少囤货,卖得快、补得快。供应链负责人王成丽记得,以前冷链车装货要跑三个仓库,现在集中到一个大仓,司机师傅说:“以前一天跑两趟,现在能跑三趟,油钱都省了。”
数字化系统帮了大忙。订单一来,系统自动匹配最近的仓库,冷链车到了就能装货,超时会预警。“以前仓等车、车等货是常事,现在 4 小时必装完。” 王成丽翻开报表,库存周转天数从 45 天降到 28 天,这意味着一年能多赚几千万。
王鹏常对员工说:“企业强不强,看每个人能不能顶事。” 就像那款爆卖 1 亿的 “柿柿如意” 汤圆,背后是设备工人直接去厂家改机器,供应链连夜调货,“谁都不推诿,才能抓住机会”。
四、总结
创新要抓小痛点:从小汤圆到灌汤水饺,思念的成功在于解决 “煮得慢”“没汤汁” 这些小问题,大创新往往藏在细节里。
贴近市场是王道:每月跑客户、听骂声,才能跟上消费变化,避免 “大企业病”。
效率就是生命线:从设备研发到供应链优化,“货如轮转” 才能在薄利行业赚到钱。
人是最大底气:允许犯错、鼓励担当,让每个岗位都能发力,企业才能抗住风浪。
五、写给读者的真心话
记者在采访王鹏时,他正准备去车间看新产的 “小龙虾汤圆”。“年轻人爱吃,我们就试。” 他说这话时,眼里的劲跟当年开游戏厅时一样。
其实做企业和过日子一样,哪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招?无非是把小事做好,听进别人的话,错了就改。你家冰箱里有思念的速冻食品吗?最喜欢哪款?评论区聊聊。
免责声明
以上观点来自相关机构,不代表本人的观点,不对观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做任何保证。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