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与钱学森们没有半毛钱关系!


董明珠连任格力董事长本是一桩美事,可惜“祸从口出”竟然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一句“绝不用海归派,只在国内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硬生生把美事变成了“丑闻”。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纷争。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

有人为了痛批董明珠,竟然把“海归”与钱学森等老一辈国家元勋等同起来,真是不可思议!


相遇有缘,点赞暖心,

留言感谢,转发感恩!


国家的强盛引进来了归国潮

1、“海归”的来历

1997年香港回归后,大量中国大陆的欧美留学生前往香港就业,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凤凰卫视台的一个访谈节目上,针对这一现象主持人采访时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教授时,首次提出了“海归”一词。说“海归”就是“海外”归来的意思。从此“海归”一词逐渐被广泛传播。特别是在2002年左右,随着留学回国人数增加,“海归”就成为描述归国留学人员的常用词汇。可见,当时“海归”是褒义词,是学成归国人员头上的光环,是人人尊敬、羡慕的对象。


2、“海归”的含义

从“海归”的来历不难看出,“海归”是指有海外求学经历并获得高等学历,又回国生活、参加国家建设的人群。这里不包括没有海外求学经历,却有海外生活经历的回国人员,也不包括没有拿到海外高等学历的回国人员。在争论董明珠关于“海归”的言论时,有人把所有的海外回国人员都包括进去了,更有“追溯”到建国初期的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这是把有着特定时间、特指人群的“海归”概念无限外延,以此来“重炮”轰击董明珠。但是,这个“海归”的外延饱受争议,有“拉大旗做虎皮”之嫌。


3、“海归”概念的变迁

改革开放之初,出国留学多数是国家派出的品学兼优的人才,是精英化留学。寄望他们学成回国,把他们学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运用到国家的建设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优质教育也产生了广泛的需求。于是,出国留学成了“时尚”。与此同时,国外资本也嗅出了商机。西方国家纷纷降低了留学门槛,甚至成立了一些野鸡大学,频频向中国人招手,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于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留学人数迅猛增长。据悉,2024年回国求职的留学生突破80万人,比十年前翻了三倍。随之而来的“水文凭”、公然造假等现象层出不穷。最典型案例当属“复旦大学某顶级教授,在国外注册了几家野鸡大学,然后让其儿子担任负责人,并借机兜售野鸡大学的文凭,据说“培养”了600多名博士,大赚了几千万。”涉及国内很多著名大学教师,曾经红极一时的北大教授陈春花就是其中的假博士之一。

所以,现在人们对“海归”有了重新的认识,它在人们的心里不再是“光鲜亮丽”。从当初的“褒义”词,变成了“中性”词。所以,现在的“海归”不应该包括听从祖国召唤的老一辈归国的科学家,也不包括被美国迫害归来的科学家。


4、“海归”比“本土”优越吗

曾经的“海归”是我们求贤若渴的宝藏,如今的“海归”毁誉参半。当然近年来的“海归仍不乏优秀的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为国家、为所在单位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的确有一些“海归”专业、品行都不尽如人意。比如,有一些在国内高考无望,就去海外留学镀金,以图“曲线救国”。有点本事的毕业留在国外,无法在海外立足的只好回国。这些“海归”虽然顶着海外名校桂冠,实则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含金量不高。有的拿了一年的硕士学历,跟国内的硕士无法相比。“海归”群体的竞争力在直线下降。

反观国内高校教育质量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大学教学和科研已经接近或达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清华、北大等一大批高校进入世界名校行列。还一批高校进入了美国的“黑名单”,说明这些高校已经威胁到了美国高等教育和高科技的“霸权”。此消彼长,国内高等教育的崛起,使得人们对“海归”的认可度降低。

所以,国内企业越来越青睐国内大学毕业生,“海归”对“本土”已经没有优势可言了。


综上所述,“海归”与钱学森等老一辈国家元勋没有半毛钱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4

标签:科技   海归   关系   钱学森   国家   国内   海外   野鸡   高校   美国   大学   元勋   美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