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亚洲最富裕国家,为何日本人却长不高?而且还出现身高倒退!

文 | 青茶

前言

在人们印象中,国家越富裕,身高越高。

然而,日本虽是亚洲最早工业化、至今人均财富领先,却在身高上落后于中韩,甚至近30年年轻一代比父辈更矮。

基因、地理、文化与经济多重因素交织,昔日黄金期为何急转直下?

日本身高倒退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历史上的“矮国”

提起日本的矮小形象,许多人会想到古代中国的“倭国”之称。

这并非恶意嘲讽,而是历史记录的写照。

东汉时期,中国皇帝首次见到日本使臣,就被他们普遍矮小的身材惊到,于是以“倭”——意为矮小——为国号称呼对方。

这一认知在之后的数百年里几乎未曾改变,连现存的“汉倭奴国王印”也印证了这一点。

进入近代,身高的差距不仅存在于中日之间,更直接影响了日本在列强中的地位。

明治维新后,日本虽迅速崛起为亚洲强国,但在国际舞台上依然因身材受尽冷嘲热讽。

在八国联军合影中,日本士兵往往站在最矮的一列,即便与同时期的印度、越南殖民地军警相比,也毫无优势。

白人种族主义者甚至质疑这样一群“矮个子”是否有资格跻身列强之列。

战争时期的统计数据更加直观。1937年侵华日军的平均身高为1.65米,这已是经过挑选的“高个”部队。

到1945年末期,随着战局恶化、少年兵被大量征召,日军平均身高降至1.44米。

许多士兵甚至没有自己的三八式步枪高,这一画面对中国百姓来说印象深刻。

当时的日本天皇裕仁身高仅1.55米,与1.93米的麦克阿瑟将军同框,更显反差。

这种矮小并非偶然,而是“岛国侏儒化效应”的典型表现。

长期封闭的岛屿环境、有限的资源,加上多发的天灾,使岛上物种普遍倾向于缩小体型以降低能量消耗。

对于人类来说,这种趋势同样存在。

即便近代有了更丰富的食物供应,基因底色和数千年的进化方向,也不是几十年就能彻底逆转的。

短暂的身高黄金期

二战战败后,日本一度濒临经济崩溃,面临退回农业国的可能。

然而冷战背景下,美国将其打造为亚太的反共桥头堡,大量资金、技术和军事订单涌入,使得日本经济迅速复苏。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开始重视国民营养,尤其是青少年的体质改善。

1954年,日本出台《学校午餐法》,由政府拨款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牛奶和鸡蛋。

这一政策在当时是革命性的,因为它确保了整个年轻一代,每天都能摄入高质量的动物蛋白和钙质。

1951年至1990年间,日本男性平均身高增加了8.7厘米,首次突破170厘米;女性则增长了5.4厘米,达到158厘米。

在1994年,17岁日本男性的平均身高达到历史峰值170.9厘米,这让日本一度在东亚的身高榜上名列前茅。

然而,这段黄金期并未持续太久。进入新世纪后,日本人的平均身高不升反降。

厚生劳动省的数据显示,20至29岁的年轻男性平均身高,甚至比30至39岁的中年人还矮,这在经济发达国家极为罕见。

研究发现,这一拐点恰好出现在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之后,“失去的30年”不仅让日本财富增速停滞,也改变了社会的饮食观念与生活方式。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社会崇尚硬汉文化,体育运动盛行,国民热衷增加营养以强健体魄。

而经济停滞后的日本,则逐渐转向“轻饮食”“低油低盐”“少吃肉类”的生活理念,强调身材苗条与外形管理。

这种变化虽然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但对青少年骨骼发育显然不利。

饮食文化、社会审美等多重因素

如果说基因和地理决定了日本身高的上限,那么饮食文化和社会审美,则决定了这个上限能否被触碰甚至突破。

现代日本饮食以清淡著称,大豆制品和鱼类占据重要位置,而红肉和高热量食品摄入量相对不足。

相比中国和韩国,日本青少年的日均热量摄入低20%以上,蛋白质来源更偏向植物性,这直接影响了骨骼与肌肉的发育。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审美的塑造。

在日本,“娇小玲珑”被视为女性美的典范,身高超过1.6米的女性往往被称为“假小子”,甚至影响婚恋观。

在这样的文化压力下,许多女性从青春期起就控制饮食,刻意保持低体重,导致下一代的基因潜力无法充分发挥。

孕妇为了保持身材,在孕期控制体重的现象也并不少见,这种做法虽有争议,却在一定程度上被社会默许甚至推崇。

男性方面,“去雄化”趋势明显。

日本的年轻男性越来越排斥传统的硬汉形象,转而追求中性化甚至女性化的外貌风格。

“伪娘”文化在日本次文化圈中盛行,男性感染力被柔化,体育运动参与度下降,体格与身高同步走低。

这种审美观不仅停留在日本,还影响了韩国及部分中国年轻人,使得“阴柔美”在东亚流行。

老龄化问题同样不可忽视。

日本65岁以上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28.5%,这是全球最高比例之一。

老年人身高下降的生理规律,加上统计口径的整体平均,进一步拉低了全国的身高水平。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人的平均身高并没有像过去那样持续增长,反而有回落迹象。

这意味着,即使剔除老龄化影响,日本的“身高回归”趋势依旧存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和韩国在过去30年内平均身高显著提升。

中国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普及度高,饮食结构更加多元化,高热量和高蛋白食物摄入充足。

数据显示,19岁的中国男性平均身高已达到175.7厘米,跃居东亚第一,女性也稳定在160厘米左右。

韩国也在稳步攀升,男女平均身高均高于日本。

结语

日本的身高故事,既是生理演变的结果,也是社会选择的反映。

从古代的“倭国”到战后的身高黄金期,再到如今的停滞与回落,日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一个“先扬后抑”的曲线。

岛国侏儒化的基因背景、清淡饮食的文化传统、审美观的偏执化、经济停滞与老龄化的叠加,共同塑造了今天的身高困境。

它提醒我们,经济富裕并不必然带来体质改善,当社会的追求从强健转向纤弱,身高也会随之退步。

对于中国来说,这既是一个借鉴——保持营养与锻炼的平衡,也是一种警示——不要在富裕之后失去昂扬向上的身体与精神状态。

未来亚洲的“高度”,或许真的要看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2

标签:历史   亚洲   日本   身高   国家   平均   中国   社会   男性   经济   韩国   东亚   矮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