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为数字能源8月8日消息,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风云三号数据中心样板点今日在北京正式发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冯小虎直言,这是政府与科技企业合作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典范——依托华为技术,气象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应用能力实现跃升,给高精度气象服务装上了“超级引擎”。
走进这个4000平方米的数据中心,82个高密IT机柜像沉默的巨人列队而立,里面塞着1000多台通算和智能服务器。别小看这些铁柜子,它们承载着风云三号F星、G星的数据处理,还要为即将发射的H星铺路。
最绝的是,华为用4套FusionModule2000智能微模块把整个系统“打包”,模块化设计让部署速度比传统方式快了近一半,业务上线周期大大缩短。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工程师说:“以前建个数据中心要等大半年,现在按需部署,像搭积木一样灵活。”
供电系统藏着更多巧思。2套1.2MW超融合电力模块采用2N架构,S-ECO模式下效率飙到97.8%,智能母线方案还省出8个柜位空间。备电用的8台智能锂电柜更颠覆认知——能扛住1000kW负载20分钟,占地面积却比传统铅酸电池省70%,三层BMS系统加AI预测技术,把安全风险压到最低。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数据中心设计PUE值稳稳低于1.3,比很多写字楼的能源效率还高。
为什么是华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早就有盘算。风云系列卫星已形成极轨与静止双星协同观测,每天产生的海量数据像潮水般涌来,传统设施处理起来捉襟见肘。华为在数据中心能源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电力电子技术和AI算法的融合能力正是刚需——比如DCIM系统实现配电、制冷全链路可视化,AI预测性维护让设备故障率降了三成。之前双方合作的“风宇”空间天气大模型尝到甜头,这次样板点算是把合作推向了深水区。
这事儿的意义不止于气象。华为中国数据中心能源总经理安真提的智算数据中心新构想,其实藏着更大野心:用模块化、弹性化设计应对多元算力需求,标准化POD单元灵活部署,2N UPS架构保障AI服务器稳定运行。说白了,就是想把气象数据中心的经验复制到更多领域——医疗、教育、智能制造,哪里需要高效算力,这套方案就能扎根哪里。
但疑问也跟着来:样板点的技术够成熟吗?推广到地方气象部门,成本会不会太高?毕竟PUE<1.3的背后,是一堆硬核技术的堆砌。还有,全栈自主创新固然保障了安全,可后续与商业气象服务的衔接,该怎么平衡公益属性和市场逻辑?
不过不管怎么说,当风云三号的数据在华为技术支撑下跑得更快、更稳、更绿色,我们离精准预测台风路径、极端天气的日子,又近了一步。
你觉得这种政府与科技企业合作的模式,该在更多公共服务领域推广吗?
(内容来源:华为数字能源官方信息、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发布会实录;数据来源:风云三号数据中心技术白皮书、华为数据中心能源解决方案手册)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