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游戏,一直是父母很头疼的问题。
父母觉得都是游戏坑了孩子,似乎只要没有游戏,孩子就会努力学习。
但这只是父母单方面的想法,即便没有游戏,孩子也不会去学习,还会有其它娱乐方式替代。
相对来说,游戏只是更容易让孩子找到乐趣与兴趣。
不知道父母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孩子为什么会喜欢游戏呢?为什么会沉迷呢?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
游戏给了孩子很多爽的体验,给了孩子即时满足感以及成就感。
那么一个新的问题,值得父母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孩子能得到的满足感与成就感特别少?所以孩子才会将快乐寄托于虚幻的网络之中。
又或者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郁郁寡欢,只有在游戏中才能得到些许的快乐。
我儿子曾经跟我说过,他之所以想玩游戏并不是游戏有多好玩,而是在游戏中,时间过得快一点,不至于让自己那么无聊。
写题写不下去,玩会游戏,就忘记了刷题的烦恼;
不想学习,又觉得不学不行,很烦躁,玩会游戏,暂时忘记了烦恼;
被我吵唠叨,批评后,心里很不舒服,在游戏里找点满足感和成就感,觉得自己很厉害。
我听了孩子的话之后,开始思考一个新的问题:
是不是我对孩子的正向反馈太少了?是不是我看见孩子的好太少了?是不是我对孩子批评太多了?
这一复盘还真是让我大吃一惊,几乎每天我都在盯着孩子做得不好的细节,比如:
作业怎么写这么少?字体怎么这么差?
你看你才写这几题,怎么又去抠手机了;
你怎么就是坐不住呢?都不能专心学一会?
娱乐1小时,学习5分钟,都没见过你这样学习态度的人!
孩子接收到来自家长的信号都是:
我不够好,我太懒!我太摆烂!我怎么做父母都不满意!
在这样的反馈之下,孩子是无法打起精神,如父母所愿,沉浸学习,远离游戏。
反而会朝着父母要求相反的方向,对父母不理睬,或者只说不做,持续陷入玩游戏和看视频的即时快乐之中。
因为父母不给孩子正向的反馈,那么孩子干脆就更摆烂一点,让自己玩得更开心一心,来平衡父母对自己的不满与批评。
想明白这个逻辑后,我就不再对孩子大吼小叫,也不再整天盯着他做得不好的地方,而是给予正向反馈:
家里的蚊香灰是谁倒的呀?不动神色帮妈妈做事啊!孩子就很开心
你的袜子自己洗了呀,我还没催,你就主动去干了,哎呦不错;
最近变勤快了,开始帮妈妈洗碗和拖地了呀;
我看你小测,某科某题型全对,你这是默默下功夫学习了呀;
我发现你最近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很不错呀,某某事你能换个角度来自我和解,厉害厉害;
这段你玩游戏与学习竟然可以兼顾啦,自制力比之前有很大进步。
类似这样的小细节,只要我发现孩子略微有做得好的地方,都会及时提取出来,真诚的给予肯定。
可别认为这些小肯定对孩子没用,会让孩子飘起来。
父母对孩子的肯定,不仅不会让孩子骄傲自满,反而会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变更好的动力。
当我坚持了3个月对孩子的正向反馈后,用正向洗脑的方式,让孩子相信:
自己很自律!自己很有学习天赋!自己做起事来很有效率!自己越变越越好啦!
孩子会主动,自发的去做更多积极的事情,也会有更多动力去自我改变,也卸载了之前爱不释手的游戏。
另外,孩子得到父母的肯定后,也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满足感与价值感,从而会远离网络,远离虚拟的短暂快乐。
作为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的正反馈是最持久的,也能得到更多的正向力量。
正念养育是我近两年努力践行的一个家庭教育方式,行之有效,对父母和孩子都是双向赋能。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