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日本最后的武士,既是“维新英雄”又是“叛军首领”


最近看书,看到一个日本人。这个人很有意思,一提起他,可能会想到汤姆·克鲁斯那部电影《最后的武士》,电影里渡边谦扮演的那个充满魅力的武士领袖,据说其原型就参考了我们今天的主人公。

为什么说他有意思呢?因为这个人身上的标签实在是太矛盾了。

一方面,他是日本历史上鼎鼎大名的 “维新三杰” 之一,和我们熟悉的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齐名。

他亲手推翻了统治日本几百年的德川幕府,是创建明治新政府的头号功臣,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 “维新英雄”。

日本人民为了纪念他,甚至在东京最繁华的上野公园里,为他立了一座高大的铜像,让他牵着狗,穿着便服,悠闲地散步,供后人瞻仰。

但是,另一方面,他生命的最后篇章,却是以一个“叛军首领”的身份结束的。


他亲自拉起一支队伍,对抗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明治新政府,最后兵败身死,被宣布为“逆贼”。

一个国家的开国元勋,最后却成了这个国家的敌人,这听起来是不是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

他便是西乡隆盛。

所以,西乡隆盛的一生,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正面是光芒万丈的英雄,反面是兵败身亡的叛徒。

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从一个国家的缔造者,走向国家的对立面?他身上那种独特的魅力,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逝去的武士时代,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思考?

要解开这些谜团,咱们得把时钟拨回到一百多年前,从他最初的起点,也就是日本西南一隅的萨摩藩说起。

那里,正是这位未来英雄与叛逆者命运开始的地方。

从萨摩到风暴中心

西乡隆盛出生在1828年的萨摩藩,也就是今天的鹿儿岛县。他的家庭属于下级武士,说白了,就是武士阶层里比较穷的那种。

虽然家里不富裕,但作为武士子弟,他从小接受的就是非常严格的武士道教育,什么忠诚、信义、廉耻、勇气,这些观念早就刻进了他的骨子里。

他长得人高马大,性格豪爽,为人又特别有担当,所以在朋友圈里威信很高。

他生命中有个贵人,正是萨摩藩的藩主岛津齐彬。

这位藩主可不是一般的守旧派,他思想非常开明,早就看到了日本面临的危机,一心想推动改革,让国家强大起来。

他一眼就相中了憨厚而充满潜力的西乡隆盛,把他提拔到自己身边,参与藩内的重要事务。

从这个时候开始,西乡的舞台,就不再是萨摩那个小地方了,他开始接触到整个日本的政治风云。

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幕末”。

黑船来航,国门被叩开,德川幕府的腐朽无能暴露无遗。

全日本的有志之士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日本的未来在哪里?当时的主流思想是“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赶走西洋人。西乡隆盛也是这个思想的积极拥护者。

可惜,他的恩主岛津齐彬突然去世,幕府又发动了“安政大狱”,残酷镇压改革派。

西乡也因此受到牵连,两次被流放到偏远的岛屿上,日子过得非常凄惨,甚至一度投海自尽,幸好被救了回来。

这几年的流放生涯,虽然艰苦,但却磨练了西乡的意志。他没有消沉下去,反而对日本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当他再次被召回萨摩藩时,已经成了一个更加成熟和坚定的政治家。他敏锐地意识到,要救日本,光“攘夷”是不够的,必须先推翻腐朽的幕府,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新国家。

于是,他开始在幕后积极奔走,做了一件当时谁也想不到的大事,促成了萨摩藩和长州藩的同盟,也就是著名的 “萨长同盟”。

要知道,这两个藩之前还是打得你死我活的死对头,能把他们捏合在一起,足见西乡的政治手腕和个人魅力。

这个同盟的建立,基本上就宣告了德川幕府的死期。

“萨长”联军,在“王政复古”的旗号下,向幕府发起了最后的总攻,这就是 “戊辰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西乡隆盛作为倒幕军的总指挥,也可以看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尤其是在包围幕府老巢江户城(也就是今天的东京)时,他与幕府的胜海舟谈判,最终实现了“无血开城”,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江户,避免了一场可能导致生灵涂炭的大规模巷战。

至此,西乡隆盛作为“维新英雄”的形象达到了顶峰。

他推翻了旧时代,为新时代的开启立下了不世之功。按理说,接下来他应该在新政府里大展拳脚,继续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当一个共同的敌人消失后,昔日的盟友之间,往往会因为如何建设一个新世界而产生新的、甚至更尖锐的矛盾。而这道裂痕,很快就在西乡和他的战友之间出现了。

新世界的裂痕

推翻幕府之后,西乡隆盛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明治新政府的核心人物之一,被授予陆军大将的军衔,手握重兵,权倾一时。

当时,他的老朋友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人都跟随岩仓使节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技术。

留在国内的,就由西乡等人组成“留守内阁”,负责处理日常政务。

在“留守内阁”期间,西乡其实也做了不少推动日本近代化的事。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 “废藩置县”。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意味着要彻底废除日本延续了几百年的封建藩国制度,把权力从各地大名(藩主)手上收归中央。

这无疑会触动无数武士的利益,阻力非常大。

但西乡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强硬手腕,果断地推行了这项改革,为日本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从这一点看,他绝对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改革家。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

“废藩置县” 之后,过去依附于各个藩的武士阶层一下子失去了“铁饭碗”。

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土地,也没有谋生技能,生活迅速陷入困顿。作为武士阶层的代表,西乡隆盛看着自己过去的同袍们如此落魄,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觉得,新政府应该为这些为国家统一做出过贡献的武士们找到一条出路。

恰好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外交事件。

明治政府派使者去朝鲜,希望建立新的外交关系,结果朝鲜王朝当时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不仅拒绝了日本的国书,态度还十分傲慢。

这一下就点燃了日本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

于是,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就是很有名的 “征韩论” 开始酝酿。

西乡隆盛成为了 “征韩论” 最积极的鼓吹者。

不过,我们得深入理解一下他当时的想法。

根据很多历史资料分析,西乡主张“征韩”,并不完全是出于军国主义的侵略思想。

他是想通过对外行动,来解决国内日益严重的士族(也就是武士)问题。

一方面,发动战争可以给失业的武士们一个新的用武之地,让他们重拾荣誉感和生存价值;另一方面,他认为这可以把国内各种不满情绪转向外部,巩固刚刚建立的明治政权。

他甚至提出,要亲自作为使节去朝鲜,如果朝鲜方面杀了他,那日本正好就有理由出兵了。

但是,当大久保利通等人结束欧美考察回国后,他们坚决反对西乡的主张。

大久保他们亲眼看到了西方国家的强大,认为日本目前的国力还很虚弱,当务之急是发展内政、充实国力,而不是急于对外用兵。

于是,政府内部形成了两派尖锐的对立。一边是以西乡为首的“武断派”,另一边是以大久保为首的“内治派”。

1873年,他的“征韩”提案被否决。

对西乡隆盛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政治上的失败,更是对自己政治理念和人格的否定。

他感到自己和这个日益“西化”、讲究功利计算的新政府已经格格不入。

一气之下,他递交了辞呈,辞去了陆军大将和参议的所有职务,带着一大批追随他的军官和官僚,愤然离开了东京,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故乡,鹿儿岛。

这位曾经的维新第一功臣,就这样选择了与自己亲手创建的政权分道扬镳。

他以为自己可以就此归隐田园,但命运的漩涡,却早已将他锁定为下一场更大悲剧的主角。

西南战争

回到鹿儿岛的西乡隆盛,并没有过上真正“采菊东篱下”的悠闲生活。他的威望实在是太高了,全日本对新政府不满的士族都将他视为精神领袖。

大量的失业武士从各地涌向鹿儿岛,追随在他的身边。

为了安置和教育这些年轻人,西乡创办了一系列的“私学校”。

这些学校名为学校,实际上更像是军事组织,教授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更多的是剑术、枪炮和传统的武士道精神。

不知不觉中,鹿儿岛成了一个“国中之国”,拥有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俨然与东京的中央政府分庭抗礼。

与此同时,明治政府的改革步伐还在加快。政府陆续颁布了《征兵令》,建立起一支由平民组成的现代化军队;又推行了“秩禄处分”,逐步取消了武士阶层的俸禄;最后,更是颁布了 “废刀令” ,禁止武士在公共场合佩刀。

佩刀,那可是武士身份和灵魂的象征啊!

这一系列政策,等于从经济上、政治上和精神上,彻底剥夺了武士阶层的所有特权,将他们推向了绝望的边缘。

积压的怨气,终于在1877年被点燃了。

导火索是明治政府试图将存放在鹿儿岛的军火库里的弹药运走。这一举动,被私学校里那些热血冲动的年轻武士们视为政府要对他们下手的信号。

他们袭击了军火库,抢走了弹药,冲突一触即发。

事已至此,这些年轻的武士们簇拥着他们的校长西乡隆盛,恳求他带领大家“清君侧”,进京“质问政府”。

面对群情激奋的弟子们,西乡的内心无比挣扎。

他深知,一旦举兵,就是与整个国家为敌,胜算渺茫。但作为这些武士们的精神导师,他无法抛弃他们。

最终,他身上那种武士特有的责任感和对同袍的义气战胜了理智。他决定承担起这个领袖的责任,率领着这支以萨摩武士为核心的军队,发动了日本近代史上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内战,西南战争。

战争初期,萨摩军凭借高昂的士气和强大的战斗力,一度势如破竹。但是,当他们兵临政府军重兵把守的熊本城下时,却遭遇了顽强的抵抗,久攻不下,锐气尽失。

而明治政府则动员了全国的力量,派出了由平民组成、装备着新式枪炮的现代化军队前来镇压。

这场战争,成了一场新与旧的对决:身穿传统武士服、手持武士刀的萨摩军,对阵身穿西式军服、手持步枪的政府军。

结局是毫无悬念的。

经过长达八个多月的苦战,萨摩军节节败退,最后被围困在鹿儿岛的城山。在最后的战役中,西乡隆盛身负重伤,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没有选择投降,而是按照最传统、最庄严的武士方式,在亲信的帮助下,切腹自尽。

随着他的倒下,漫天飞舞的樱花仿佛也为这位末路英雄,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献上了最后的挽歌。

为何他是“最后的武士”?

西乡隆盛死了,西南战争也结束了。这场战争,标志着日本武士阶层作为一个整体,被彻底从肉体上消灭了。

从此以后,日本再也没有成组织的武士力量可以挑战中央政府,国家也因此走向了更彻底的中央集权。

西乡用自己的生命,为他所极力维护的那个阶级,举行了一场最为盛大的葬礼。

那么,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他会被称为 “日本最后的武士”?

因为从事实上看,他领导的西南战争,就是武士阶级对现代化改革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武装反抗。

他的死,象征着一个长达七百年的武士时代的彻底终结。他是最后一个以武士的名义、用武士的方式向新时代发起挑战并为此殒命的领袖。

而他的人格和行为,完美地诠释了古典武士道精神的内核。他重情义、有担当,为了保护自己的追随者,不惜赌上身家性命。

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即使那意味着要与自己亲手建立的政权为敌,也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他最后选择切腹自尽,更是将武士“重名誉、轻生死”的价值观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身上,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理想化的、纯粹的武士形象,一个活在变革时代里的古典悲剧英雄。

战争结束后,他一度是“逆贼”,是国家的罪人。但是仅仅过了12年,在1889年,明治政府就发布特赦令,恢复了他的名誉。

前面我们提到的上野公园那座著名的铜像,就是在那个时候建立的。一个“叛军首领”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被“平反”,甚至被塑造成国家英雄呢?

因为当时的明治政府,也需要一个能够凝聚国民精神的偶像。而西乡隆盛,虽然是政府的敌人,但他身上那种忠于信念、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恰恰是新兴的日本最需要的民族品格。

于是,他的“叛逆”被淡化了,他的“忠义”和“勇武”被放大,他被塑造成了一个为了理想而殉道的悲情英雄,一个代表着大和民族最优秀传统精神的符号。

所以,西乡隆盛的一生,就是一出充满了矛盾的史诗。他既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维新英雄”,又是试图阻挡历史车轮的“叛军首领”。

他是一个革命者,同时也是一个保守主义者。

他亲手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却最终发现自己无法融入那个时代,并最终被那个时代所吞噬。

他复杂、矛盾而又充满魅力的形象,正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近代国家转型过程中,所有痛苦、挣扎与阵痛的缩影。

他不是一个简单的英雄或叛徒,他就是那个时代本身。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1

标签:历史   叛军   日本   首领   武士   英雄   西乡   隆盛   明治   幕府   政府   国家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