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京而言,1999年底的俄罗斯无疑是地狱开局。
政坛乱成一锅粥,经济快要崩溃,寡头富豪横行,克里姆林宫里一片乌烟瘴气。就在这样处处是危机、一踩一个雷的时候,普京作为代理总统走进了俄罗斯的权力中心。
既然敢接手这样的烂摊子,显然普京已经有了破局之法。
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牌”。
1999年12月31日,普京在入主克里姆林宫的第一天,就对总统办公厅进行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调整,把一帮老资格的叶利钦“旧臣”请走,转而换上自己信得过的亲信。
比如梅德韦杰夫和谢钦这样的圣彼得堡“老铁”。
同时,对于那些不想用、不好用但又不能不用的老臣,或明升暗降,或贬官降职,总之尽可能的打发到政坛的边边角角,切断他们与克林姆林宫旧班底的联系,免得关键时刻掣肘。
这样一番操作,既让民众看到了他“正本清源”的决心,也为他参加总统大选铺平了道路。
是的,此时的普京还只是代理总统,离真正的君临俄罗斯,只差一个手到擒来的“名分”。
时间来到2000年3月26日,俄罗斯联邦总统选举如期而至。
手握总理和代理总统的双重权力,控制国家机器和强力部门,再加上没有一个能打的竞争对手,普京毫无悬念的在第一轮投票就拿下了53%的选票,顺利坐上总统宝座。
5月7日中午,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宣誓就职。
他在就职演讲中说:
“我要保护好俄罗斯,捍卫俄罗斯公民的利益,改善人民的生活。我将根据国家的利益规范自己的行为,将团结全体俄罗斯人民,把俄罗斯建设成自由、繁荣、富强和文明的国家。”
在俄罗斯陷入低谷、民族自信心普遍低迷的时候,普京的强势和果断刚好击中了俄罗斯民众的内心。但对普京来说,这一切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才刚刚拉开帷幕。
铁腕治国
普京接手俄罗斯时,最棘手的难题无疑是车臣问题。第一次车臣战争打得一塌糊涂,俄罗斯人心里都憋着一口气,结果到了1999年,车臣武装分子又开始闹事。
以普京的硬汉性格,绝对不能忍。
还记得那句霸气侧漏的名言吗——“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送他们去见上帝。在机场抓住就在机场击毙,在厕所抓住就把他淹死在马桶里!”
这话说得够狠,也正合战斗民族一贯的风格。
在第二次车臣战争打响后,普京就选择了强力镇压,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基本收复了车臣地区。而他自己也靠着这场战争树立了强人形象,支持率一路飙升。
但打完仗,怎么治理车臣又是一个新的难题。对此,普京玩了个“以夷制夷”——大力扶植亲俄的卡德罗夫家族上位,给钱又给权,以换取车臣的表面稳定。
解决了拿着枪的刺头,接下来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寡头”这个大毒瘤了。
而普京的态度很明确:你们可以赚钱,但别再想插手政治!
他先是给这帮寡头开了个会,表示以2000年为界限,不再追究他们是如何不择手段拥有已有的财产的,但前提是他们要合法经营,且不得干政。谁破坏了游戏规则,谁就要付出代价。
这招叫“先礼后兵”。
听话的还能保留一些资产,不听话,那就别怪我动真格的了。
但嚣张跋扈惯了的寡头们只是轻蔑一笑,根本没把这话放在心上,还变本加厉的公然唱反调。
最早与普京发生正面冲突的,是当时声势最盛的别列佐夫斯基。他自认为有“从龙之功”,又常出入克里姆林宫,还兼任国家杜马议员,因此根本没把普京放在眼里。
在普京提出在联邦体系中强化垂直权力后,他立马跳出来反对,声称该政策将导致俄罗斯分裂,还组建反对派力量,公开向普京叫板。
别列佐夫斯基这么一闹,正中普京的下怀,早就想出手了,就等这个机会呢。
不仅别列佐夫斯基,其他曾经呼风唤雨的寡头也没放过,不是被起诉就是被迫流亡。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对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打击。
2003年,这位曾经的俄罗斯首富在私人飞机上被逮捕,他的尤科斯石油公司被拆解瓜分,核心资产流到国有公司手里,看的其他寡头心惊胆战。
这一系列操作,等于是给寡头们打了个样:
在普京时代,政治归克里姆林宫,寡头想要安全,必须服从权力。
而这种新型“政商契约”,让俄罗斯重新掌控了经济命脉,也为日后的稳定提供了基础。
如果说车臣问题棘手,寡头问题刻不容缓,那经济问题就是俄罗斯走下坡路的核心症结。
不把这个顽疾解决好,俄罗斯永远无法真正重回“第一梯队”。经济长期衰退导致的外债累累,以及休克疗法导致的通货膨胀都不是当时最严重的问题,经济结构严重失衡才是。
俄罗斯能源、国防等重工业发达,关系到民生的轻工业却异常薄弱。特别是在科技含量较高的民用产品市场,俄罗斯所占比重还不到1%,而美国却高达36%,可以说毫无竞争力。
实事求是的讲,普京确实带领俄罗斯经济实现了奇迹般的复苏,但过度依赖能源出口的问题至今仍然存在。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20年前的俄罗斯人来说,足够了。
就这样,“自由主义改革”慢慢退场,“国家资本主义”重新登台。能源行业,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重新被俄罗斯牢牢掌控,光靠能源出口获得的利润,就足以支撑俄罗斯的财政了。
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之后,中东产油大国的石油出口量开始急剧萎缩。俄罗斯抓住机会,不断提高石油产量和出口量,最终一度超过沙特阿拉伯坐上“世界最大产油国”的交椅。
更幸运的是,2000年之后,国际油价一路高涨,石油价格一度从每桶13美元猛升至30美元以上,翻了一倍还多。而油价抬了上去,俄罗斯的财政收入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有了这笔“石油红利”,普京就有更多资金用来改善民生。
2000年至2012年,也就是普京的第一第二和总理任期内,俄罗斯的经济年均增速接近7%,贫困人口减半,民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此外,能源不仅仅是钱,更是外交方面的一项“武器”。
俄罗斯通过“管道政治”,用天然气价格和供应量对邻国施加影响,巩固自己在前苏联地区的影响力。谁听话,谁就能拿到优惠;谁不听话,冬天就得“挨冻”。
总的来说,普京要的不是一个有活力但分散的市场经济,而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能源为底气、能够对外强硬的“新俄罗斯”。
2007年,普京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那场演讲,可以说是俄罗斯“自信回归”的标志,他公开批评了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秩序,质问北约东扩,强调俄罗斯要做独立的大国。
这场演讲,其实就是在向西方宣告:
俄罗斯早已不再是90年代那个任人宰割的弱国了,他们要重新回到国际舞台的中心。
2008年,格鲁吉亚跪舔美西方,结果踩到了俄罗斯的“红线”。南奥塞梯冲突一爆发,俄罗斯就立马果断出兵,几天就打到了格鲁吉亚首都边上,把局面给控制住了。
用行动告诉全世界,尤其是前苏联国家:
谁要是敢轻易投向西方,就得掂量掂量我俄罗斯的态度。
复兴之路
但显然美西方不愿意看到一个团结的、欣欣向荣的俄罗斯。
打从一开始,他们就看“克格勃出身”的普京不顺眼。
普京打击车臣分裂势力,西方说他强权、专制,还动不动就拿人权和民主扣帽子,说俄罗斯民主倒退;普京把金融寡头赶出政坛,西方媒体立刻说他“政治迫害”。
普京对外强硬,反对北约东扩,西方又说俄罗斯“威胁欧洲安全”。
普京两任总统任期后再任总理,西方就说俄罗斯“权力不交接”,梅德韦杰夫只是“傀儡”。2012年普京再选总统,西方又支持反对派上街游行,指责俄罗斯“选举舞弊”、“王车易位”。
自普京上任以来,西方的各种舆论攻击就没停过。
其实这套操作大家也都看明白了,就是不想让俄罗斯重新强大。
可西方越是打压,俄罗斯内部就越是团结,普京的支持率就越高。
回看2000年至2012年这十二年,普京一步一步“升级打怪”,政治手腕愈发游刃有余。
刚上台时,俄罗斯几乎要散架。
他用军事手段稳住了国家边疆稳定,用强硬手腕收拾了金融寡头,结束政治混乱。经济上,先是通过一系列改革带来活力,然后靠石油红利实现腾飞;
等有了底气,又把能源和经济命脉收回国有,强化国家资本主义。有钱了,普京还懂得“还利于民”,用“国家优先项目”给老百姓实惠。
外交上,他从一开始的低调务实,转向公开挑战西方,树立俄罗斯大国形象。哪怕遇上2008年金融危机也挺住了,显示出“新俄罗斯”的韧性。
普京用自己的方式,把俄罗斯从混乱中拉了回来,亲手设计并建造了一个全新的俄罗斯。
2012年3月5日,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普京以63.75%的选票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那么,面对更加复杂的世界局势,普京又会以何种姿态应对呢?
更新时间:2025-08-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