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触摸“国”之根基
在山西,你能看到“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来。从北到南,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处遗迹都像文明的坐标,标记着华夏民族的发展轨迹。
图为大同云冈石窟
追溯文明之根,探寻“国”的早期载体。在大同,武周山麓的云冈石窟静立千年。第20窟露天大佛的慈悲微笑背后,是北魏王朝“胡汉融合”的国家智慧。这些佛像的鼻梁从希腊式高挺逐渐变得圆润,袈裟由印度式通肩转向汉式褒衣博带,石头里刻着的是文明互鉴的国家叙事。
在临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扁壶、观象台遗迹,正在用4300年前的礼乐之光改写“最早中国”的定义。当考古学家在黄土中剥离出最早的城市规划痕迹时,我们触摸到的是国家雏形初现时的温度。
图为群众在 陶寺遗址观象台附近观看天象奇观
梳理经济之脉,感受“国”的发展底气。平遥古城日昇昌票号的汇票凭证上,“见票即付”四个字力透纸背,这种商业信用体系比西方早诞生数百年。古城街巷里“天下第一号”的牌匾,见证的是中国古代金融业支撑起的国家经济脉络。
太行山间,铁矿炉火自春秋以来便不曾熄灭,“阳阿古剑”的锋利与“大铁牛”的沉稳,共同铸就了农耕与军事并重的国家实力根基。
图为平遥古城日昇昌票号
感悟家国之魂,领悟“国”的传统伦理。晋中榆次常家庄园,一幅“清代儒商世家”的画卷徐徐展开,家族楹联上“学而优则贾”的训言,将读书、立身、经商、报国融为一体。
而在晋城皇城相府,藏着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家国观。陈廷敬既持朝堂之政,又守家风之严,这种“家国同构”的理念,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国”的精神内核。
图为晋城皇城相府
这些散落在山西大地上的文明印记,从政治融合到文化共生,从经济实践到社会治理,共同构成了理解“中国”的多维钥匙。它们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依然跳动的历史脉搏,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持续传递着文明基因的温热。
在山西,感受“庆”的温度
对于山西人来说,“庆”不只是仪式,更是一种生活状态。它藏在秋收时节的麦香里,融在古城街巷的灯火中,回荡在山河奔涌的涛声间。
赏物产丰饶,共享丰收之“庆”。秋日的吕梁山,莜麦的香气漫过梯田,主妇们将新磨的面粉揉成栲栳栳,蒸笼掀开的刹那,白雾裹着麦香扑面而来;稷山的枣园里,竹竿轻震,红玛瑙般的板枣噼啪落地,晒场上铺开的不仅是甜蜜,更是一年辛勤的见证;巷尾的老醋坊,大缸中的高粱正在发酵,那醇厚的香气里,沉淀着山西人对“衣食足而知荣辱”最朴素的理解。
图为莜面栲栳栳
观文脉传承,共襄文化之“庆”。大同古城鼓楼下,晋剧票友的唱腔高亢激昂,将雁门关外的苍茫唱得荡气回肠;平遥古城漆器作坊里,匠人笔尖轻点,金线流转,用千年漆艺为时光上釉;大阳古镇里,匠人们将1600℃的铁水泼向天空,火花化作漫天华彩,传统技艺也在灼热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图为非遗技艺“打铁花”
览山河磅礴,同赞天地之“庆”。壶口瀑布浊浪翻滚,隐约可见的彩虹在水雾中升腾;太行山的绝壁被枫叶染红,像一轴徐徐展开的天然画卷;北岳恒山悬空寺凌于绝壁,文化奇观与险峻山势相映生辉;汾河源头宁武天池如明珠镶嵌群山之间,传说与实景交织,静述着“表里山河”的水脉渊源。这片山河用最原始的力量,诠释着“生生不息”的真谛。
图为壶口瀑布
在山西的“庆”,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既是丰收的喜悦,也是文化得以延续的欣慰,更是面对壮丽山河时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在山西,五千年文明不再是历史课本上的铅字,它是可触、可感、可闻、可听、可尝的温度与脉动。踏上山西的土地,你会豁然开朗:所谓“中国”,她的根基与魂魄、她的欢腾与力量,始终在这片古老而厚重的黄土地上生长、呼吸、奔腾,从未中断。读懂山西,便是触摸“中国”最深沉、最生动的肌理。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