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城楼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却独缺国徽的身影——这一象征国家尊严的标识因设计方案未定而暂时缺席。彼时,正值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国徽的设计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

全国各界响应征集,112件设计稿、900多幅图纸堆在案头,很多方案一看传统味有,新时代的劲没托住,评审委员会商量,干脆请专业团队盯住难点,清华建筑系这边,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妻一起进场。

林徽因拿出的国徽思路,玉璧放中间,齿轮、麦穗、五颗星围起来,整套做成金镶玉的路数,玉璧在老文化里是礼制和和谐,金色齿轮指向工人群体,嘉禾扛着农业根基,红绶带把团结主题连起来,成品看上去稳,颜色醒,玉的温润碰上金属的亮,文化底子透出来,委员会看稿子又细抠,玉璧的造型和绶带的纹样太古典,新政权的时代特征不够明,承载国家标识的分量不太合。

张仃领着中央美术学院团队,把天安门城楼放在主体位置,开国大典就在那儿,历史坐标清楚,红配金的写实风格,精神面貌直给,评审桌边也有人说画面单,线条硬,周恩来总理出来做协调,两边合在一起,林徽因团队按建筑美学把天安门比例捋一捋,张仃团队把颜色层次调细一点,总理又提个要点,麦穗改成麦和稻搭在一处,南北的粮根并上,全民性更完整。

林徽因方案没进终稿,背后其实是传统符号和现代国家形象的拉扯,玉璧再好也绕不开礼器的语境,天安门这种政治地理坐标更容易让人想到政权更迭的共同记忆,工艺这一块也卡着,玉质雕刻成本高,量产难,金属加珐琅更利于标准化做法,林徽因病里还在跟着改,她团队的绶带纹样和颜色搭配被保留下来放进定稿,1950年国庆节,国徽挂上天安门城楼,回头看这段流程,她的设计没成为最后的国家象征,给传统元素的现代转化留出方法,艺术院校近年把这个案例放进课堂,新一代设计师拿着它做参考和推演,国徽的诞生过程像一张协作的缩影,传统和革新放在一张桌上,理想和现实都要兼顾,最后汇成一个有民族特征也有时代精神的标识。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