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8日,16岁的瑞典姑娘格雷塔・通贝里,坐着一艘叫“玛莉齐娅二号”的帆船到了纽约。
这船可不是旅游船,是竞赛用的,连卫生间、浴室都没有,大小便全靠一个小桶解决。
电能也得自己凑,靠太阳能电池板和水下涡轮发电机供电,说是全程几乎不产生温室气体。
驾驶帆船的不是格雷塔自己,是一位摩纳哥王室成员和一个职业帆船选手。
她爸也全程跟着,还拿着设备拍,说是要做个纪录片。
更有意思的是,美联社当时报道,联合国还组织了17艘帆船陪着“玛莉齐娅二号”进纽约,说这17艘船对应着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17个目标。
认可她的人说,这姑娘是真践行环保,用实际举动带节奏;
质疑的人就吐槽,说这“零排放航行”就是个幌子,背后藏着不少碳足迹比如帆船本身的制造、随行人员的交通,这些不都得产生碳排放吗?
后来格雷塔在峰会上对着各国领导人说“你们用空洞的承诺偷走了我的梦想和童年”,这话一出来,她直接火了,不仅提名了诺贝尔和平奖,还成了《时代》杂志2019年的年度人物。
不过,六年之后的格雷塔,干的事儿跟之前比可太不一样了。
2025年,22岁的她又上了新闻,这次坐的是“阿尔玛”号援助船,要去加沙送救援物资。
这船属于“全球坚韧船队”,整个船队有44艘船,装了大概两吨东西,全是食品、药品、临时住所材料这些急用的。
本来想觉得她就是炒热度,但后来发现这次加沙行动还真有点不一样加沙当时因为长期冲突,人道主义危机特别严重,这些物资送过去,是真能帮到人的。
她2003年出生,妈是瑞典有名的歌剧歌手,爸是演员,家境不算差。
8岁看了环保纪录片后,就开始盯着气候问题;11岁时被查出有阿斯伯格综合症、强迫症和选择缄默症,这些情况让她对自己认定的事格外执着。
真正让她走进公众视野的是2018年,有人在社交媒体发了张照片:她一个人站在斯德哥尔摩议会大楼外,举着“为气候而罢课”的牌子。
就这一张照片,直接让她发起的“星期五为未来”运动火了,从39个国家扩散到143个国家。
比利时还搞过一次超过3.5万名学生的逃课游行,说是那国家有史以来最大的社会活动。
这种大规模逃课游行,虽然能造声势,但也容易让运动变味毕竟学生的主业还是学习,要是光为了抗议耽误功课,也不是个事。
到了2025年去加沙,她算是从单纯的环保活动家,转向了人权行动者。
这次行动也不是一帆风顺,她坐的“阿尔玛”号和另外两艘主力船,在离加沙海岸70海里的国际水域,被以色列军队拦了,她和两百多个来自37个国家的活动人士一起被扣押。
后来她被放出来说,自己遭了虐待,“他们拖着我到铺砌区域,又打又踢,还拿以色列旗碰我”。
不管这事细节到底咋样,能看出来这次她是真面临风险了,跟2019年坐帆船游大西洋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那次顶多是“吃苦”,这次可是“危险”。
以色列当时也给了个方案,说让他们把物资运到阿什杜德港,检查完再送进加沙。
这里面的弯弯绕也多,以色列对加沙封锁,说是为了安全,但封锁确实让加沙人日子更难;船队拒绝检查,可能是怕物资被扣,但也容易让行动陷入僵局。
只能说,这种国际救援行动,从来都不是“送东西”这么简单。
咱们东方人看事,更在意实际效果比如要是真关心环保,亲手种棵树,比花半个月横渡大西洋实在多了。
横渡大西洋这举动,跟环保没直接关系,更像一场“表演”;但去加沙送物资不一样,送过去就能缓解别人的困境,这是实打实的帮助。
西方就不一样了,自从工业化之后,金融、文化、娱乐这些服务业成了主流,这些行业的核心是啥?是掌握“定义权”和“话语权”。
简单说,就是能把一件事包装得好听、说得动人。
时间长了,瑞典这些西方国家就成了“剧场国家”,特别会造叙事、搞表演。
不是说他们不真诚,而是他们的行动太看重“共情”,反而忽略了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比如格雷塔之前提的环保方案,说让全世界立刻放弃燃油车、甚至放弃工业,这想法就太简单了。
工业是支撑全球经济的基础,说放弃就放弃,多少人得失业?多少国家得陷入混乱?这明显是没搞懂复杂的系统工程。
西方社会还特别鼓励“表演文化”,演讲能力被看得特别重。
尤其是选票政治里,说得好常常被当成做得好,观众也吃这一套,容易被演讲者的情绪带动。
但中国社会更认“知行合一”,不咋看重你说得多漂亮,更在意你最后干成了啥。
比如同样是做公益,东方人可能更倾向于默默捐钱捐物、去灾区当志愿者,而不是先搞个大仪式、拍个纪录片再行动。
如此看来,格雷塔去加沙的行动,其实是找对了方向。
加沙的饥饿、疾病是具体问题,能立刻解决;而气候变化是复杂问题,得慢慢来,不能靠“一刀切”的口号。
被以色列释放后,她还说“这不是关于我或船队其他人,有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人被拘留没受审,很多人可能在遭酷刑”。
这话听着挺实在,没有之前那种“喊口号”的感觉,也能看出来她确实在关注问题本身,而不是自己的名气。
格雷塔这两次跨洋行动,看着是一个人的选择,其实背后是东西方文化的鸿沟。
西方的行动主义,容易陷入“重叙事、轻实效”的陷阱;东方的行动逻辑,更偏向“重实效、轻包装”。
没有说哪种绝对好,哪种绝对坏西方的叙事能力能快速吸引关注,东方的实效思维能解决实际问题。
要是能把两者结合起来,不管是环保还是人权,估计都能做得更好。
她的帆船还停在国际水域,加沙海岸线的灯光据说比以前亮了些。
不管最后她的行动能有多大效果,至少她让更多人看到了加沙的困境,也让大家开始琢磨:到底什么样的行动,才是真的有意义的?这或许就是她这两次行动最大的价值吧。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