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新景 城乡共融 未来可期
车行成温邛高速,窗外的风景逐渐变了。不再是连绵的厂房,而是摇曳的芦苇、澄澈的水塘,还有那些藏在林盘里的白墙青瓦。这里的变化静悄悄,却实实在在。
崇州正以一种独特的姿态生长——不是摊大饼,而是绣花。
去年秋天,我在街子古镇遇见从上海回来的设计师小林。他把祖宅改造成民宿,院里的银杏落了满地金黄。“以前觉得家乡太安静,现在才发现,这种安静最难得。”他泡着本地产的枇杷茶,窗外是整片稻田。这样的回归故事,正在许多林盘里发生。

数据会说话。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落地以来,崇州探索的“一个精品林盘催生一个规上服务业企业”模式,已经培育出47家特色文旅企业。不是简单的农家乐升级,而是完整的产业生态——设计工作室、非遗工坊、康养社区……都在这些川西院落里找到归宿。
元通镇的周大姐给我算了一笔账。她家三亩林地入股合作社,每年保底分红一万二。她在林盘里的咖啡馆工作,每月还能挣三千。“比在城里打工强。”她说现在最盼着孩子大学毕业后能回家工作,“这里需要年轻人。”
人才回流是关键信号。 过去五年,崇州新增返乡创业人员年均增长17.3%。数字背后,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努力——全域构建的“15分钟公共服务圈”,让乡村也能享受城市的医疗、教育、文化资源。

站在罨画池边,能看到崇州的两种时间。池水倒映着千年陆游祠,不远处是新建的体育公园。古老与现代,在这里达成微妙平衡。
生态价值如何转化? 崇州的答案是:不急。三郎镇的樱花基地,坚持等了八年才迎来第一个盈利年。现在,这里的樱花产业链年产值超过两亿元。等待,让生态优势真正沉淀为经济优势。
关于撤市设区的讨论,民间声音很多。但在官方回复“暂未启动”的背后,是更务实的考量——与其争一个名分,不如先把内功练好。当城乡界限真正模糊时,区划调整便是水到渠成。

离开那天,我在竹艺村看工人们修缮老屋。他们细心地保留原有的穿斗结构,只是换上更透光的玻璃。这很像崇州现在的状态——守其根脉,开其新枝。
这座城市不追求瞬间的爆发。它要的,是让每个选择留下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而这,或许正是最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下一次来崇州,应该会是另一个模样。但我知道,那些最珍贵的东西——林盘里的炊烟,古镇的石板路,还有人们脸上的从容——一定会被小心珍藏。

因为这里懂得,发展不是为了变成别人,而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转自“郁温”百家号)
更新时间:2025-11-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