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49年,那一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李鹏还是个在莫斯科求学的青年,就在那年,他在苏联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照片里的李鹏,年仅21岁,脸庞清秀,眉宇间带着一股坚毅,他穿西装打领带,站姿笔直,长相帅气又气质不凡,带着青年人特有的朝气。
李鹏1928年出生在上海一个满是革命气息的家庭,这个家庭的红色基因,也将深刻影响他的人生轨迹,父亲李硕勋,是中共早期著名的革命烈士。
1931年,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李硕勋被捕,年仅29岁,最终英勇就义,母亲带着他,颠沛流离,生活十分艰难。
后来李鹏被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收养,等于在总理家里长大,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李鹏算得上是总理的养子。
周恩来和邓颖超没有亲生孩子,把李鹏当作亲生孩子一样培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李鹏从小就学会了自律,也继承了一种革命者的责任感。
他不是那种爱表现的小孩,更像是默默读书、憋着一股劲的少年,1948年,20岁的李鹏被组织送往苏联留学。
事实上,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已经未雨绸缪,1948年8月,经过党中央的批准,东北局精挑细选了21位杰出青年去苏联学习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储备人才。
李鹏进入的是著名的莫斯科动力学院水力发电系,这所学校是当时世界电力工程的顶尖学府。
中国那时候百废待兴,能源极度匮乏,水电更是急需的领域,李鹏知道,自己学的不是冷门,而是关乎国家未来的大事业。
到了苏联之后,他每天泡在课堂、实验室里,钻研专业,他年轻,精力充沛,对新知识充满了渴望,就是在这段时间,他拍下了文章开头的照片。
新中国成立时,李鹏正好21岁,身在苏联的他听到消息后兴奋不已,很多留学生心里燃烧的都是同样的梦想,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李鹏,就是那群人里的一个。
他平时不爱说笑,话少,但学习特别认真,做事也很执着,遇到专业难题,他会反复查资料,甚至跑去请教教授。
在莫斯科的几年,对李鹏来说,绝不仅仅是学了点书那么简单,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苏联的校园环境、科学氛围、对工程的重视,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段经历,不仅让他见识到世界顶尖专业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他的思维与能力。
1955年,李鹏学成回国,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很多农村地区连电灯都没有,城市里也经常停电。
组织上本来想把他安排在机关工作,可他却主动要求到基层去,他说,只有到一线,才能真正了解中国电力的问题在哪里。
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李鹏带领着许多电力工作者,克服了很多困难,不断推进电力建设。
作为中国电力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者,李鹏在专业领域的贡献一般会被其政治角色所掩盖,其实含有深远意义。
在电厂工作时,他常常一身油污,满手是煤灰,但他还是保持了那股较真劲,有一次锅炉出现故障,大家都觉得只要应付一下就能撑过去。
可李鹏硬是抱着图纸,一点点排查,他白天上班,晚上还守在机房里观察数据,连续熬了三天,终于找出问题,彻底解决。
在担任电力工业部部长期间,他主持制定了中国电力工业发展规划,推动了大型电站建设和电网改造。
为中国经济提高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能源基础,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电力短缺而制约经济发展是一大难题。
李鹏提议多渠道集资办电,引入竞争机制,打破了长期以来电力行业独家办电的格局。
这种因为专业判断的决策,体现出了许多技术人员务实的工作风格,也为其他领域的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八十年代时,李鹏转变成了国家领导层,这一时期他的工作明显要忙不少,可是他从不懈怠。
作为国务院副总理,他分管能源、交通、重点建设等领域,亲自指导了三峡工程论证工作,组织制定了“能源工业技术政策要点”等很多重大政策文件。
在改革开放的复杂环境中,李鹏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又注重保持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
这种稳健的改革策略在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下显得尤为可贵,为中国平稳度过那时艰难时期提供了很有力的保障。
1988年,他力主实施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为后续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面对西方国家的制裁时,李鹏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措施,稳定了国内经济,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尊严。
特别值得说的是,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仍然坚持推进价格改革、国企改革等关键领域的改革进程,体现了战略定力和改革勇气。
李鹏在外交领域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他活跃于国际舞台,广泛接触各国领导人,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合作。
这些外交努力为九十年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外部条件。
在外人的眼中他是一个好领导,在孩子的眼中他是一个好父亲,在妻子的眼中李鹏同样也是一个称职的丈夫。
在丰满发电厂工作的那几年,李鹏遇见了他一生的伴侣朱琳,朱琳家境普通,但父母对她的教育非常重视。
她聪明勤奋,后来考进了哈尔滨外语学院的俄语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吉林化工厂,凭着外语优势,成了厂里的俄文翻译。
1957年元旦,命运悄悄牵起了红线,那天,电厂和化工厂的年轻人们聚在一起开联欢会。
李鹏作为电厂的领导参加,朱琳则代表102厂专家翻译室的工作人员出席,吃饭时,他们巧合地坐在同一桌,
晚上的舞会上,李鹏被朱琳优雅的舞姿吸引,于是鼓起勇气邀请她共舞,两人初次相识,却已经都在双方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之后,李鹏通过苏联专家给朱琳转去了一封信和两件小礼物,时间正好是三八节前夕,朱琳收下了,这个细节让李鹏感觉到对方已经给了回应。
很快,他亲自去吉林市看望朱琳,两人聊得愈发投缘,感情迅速升温,再见面是在吉林102厂的竣工庆典,两人正式确定恋爱关系。
1958年春节,朱琳随李鹏回北京探望母亲,这次见面给李鹏的母亲留下了极好印象,她对朱琳很满意,到了同年7月,两人在北京登记结婚,婚礼简单,却充满真挚的幸福。
这是一张十分珍贵的照片,因为朱琳毕业于哈尔滨外语学院,所以对东北的雪景情有独钟。
照片中朱琳穿着鲜红的大衣,侧过身温柔地望着李鹏,神情浪漫,李鹏则笔直地站在旁边,双手插在口袋里,雪花在他们身旁轻轻飘落。
画面里有一种难得的宁静与纯粹,就像他们的爱情,深沉而美好,李鹏与朱琳他们共育有三个孩子:李小鹏、李小勇和李小琳。
他们有一张在北京照相馆内拍的父子照,那时李鹏三十七岁,穿着黑色中山装,蹲在两个儿子中间,精神抖擞,短发利落,神情自信。
大儿子小鹏坐在自行车上,二儿子小勇骑着木头小驴,模样憨态可掬,说起来孩子们的名字也非常有意思。
老大“小鹏”的“鹏”,老二“小琳”的“琳”,都取自父母名字,生活中,朱琳为了区别名字,经常叫李鹏“大鹏”,而李鹏则喊妻子“大琳”。
这个亲密的称呼,从有了孩子之后就一直成为夫妻二人的专属。当时朱琳身体不算太好,尤其是在生完小勇后,经常头晕失眠,有时连饭都不想吃。
李鹏格外体贴,经常给她按摩,慢慢地,竟然真把她的毛病缓解了,可见他不仅是国家的栋梁,也是一位懂得心疼妻子的好丈夫。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晚年的李鹏依旧心系国家大事,他持续关注能源建设和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三峡工程的运行也在他的关心之中。
作为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名誉会长,他也倾注了大量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李鹏同志的一生几乎与新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从革命后代,到电力专家,再到国家总理,这一路走来。
不仅是个人奋斗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干部培养模式的一个缩影,他的轨迹,也折射出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从电厂工程师到总理,他的身份转变映照了中国从封闭到开放、从计划到市场的巨大变迁,务实、专业、稳重,这些特质让他在国家建设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李鹏等一代领导人的经验和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新华网:李鹏同志生平 2019-07-29
新华网:李鹏新书回忆爱情:与朱琳互称“大琳““大鹏” 2014-06-30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