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9月3日开始不到一周,普京确认全程出席,韩国国会议长、越南国家主席等周边国家首脑也将到场。
跟这情况形成特别明显对比的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这些西方主要国家的领导人一个都没来,就派了些级别不高的使节或者已经卸任的官员来“走走过场”。
为何西方领导人再度集体缺席?背后到底是什么秘密?
欧洲胜利日,5月8号,早就不是什么大事儿了。除了偶尔的官方仪式,大街上几乎感觉不到什么气氛。那段历史,似乎已经被小心翼翼地放进了博物馆的玻璃柜里,成了一个已经吹响了终场哨的故事。
这种平淡背后,有什么心思?
对英国来说,胜利的凯歌伴随的是大英帝国瓦解的序曲,实在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而对许多迅速投降的欧洲国家而言,纳粹德国在5月8日投降,仅仅意味着欧洲的主导权从德国转移到了美国手中。与其说是解放,不如说是一次霸权的更迭,庆祝的热情自然也就淡了。
法国算是个特例,每年都搞得声势浩大。但这更像一场维持大国体面的政治表演,旨在不断重温戴高乐作为抵抗运动象征的光辉,并强调是法国人自己解放了巴黎——尽管这个说法在欧洲内部一直存有争议。
然而在中国,对这场胜利的纪念,却完全是另一种温度。它不是终点,更像是一场中场休息,因为清算远未完成。当西方历史书常常将太平洋战争的起点定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时,他们选择性地遗忘了,中国战场早已牵制了超过七成的日军兵力,歼敌超过150万。
这份记忆之所以如此沉重,是因为三千五百万军民伤亡的创伤之上,还叠加着战后处理的不公。部分日本战犯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被供奉在靖国神社。这种“未竟事业”的焦虑,让中国的纪念活动充满了“警示”的意味,而非纯粹的“庆祝”。
如果说俄罗斯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或许更能看清问题的症结。苏联在二战中付出了超过2500万人的惨痛代价,但苏军占领柏林后的报复性破坏与掠夺,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一场“血债血偿”式的彻底清算。这种暴力的了结,反而让俄德关系得以翻篇。
相比之下,日本因为未被彻底清算,至今仍在历史问题上摇摆不定,这也导致它在面对中国的复兴时,持续感到一种深层的恐惧,最终选择紧紧依附于美国。观礼台上的每一个座位,其实都是一个国家在当前地缘棋盘上的落子,反映的是现实联盟的亲疏,而非七十多年前的战时情谊。
西方领导人从2015年到今年的集体缺席,背后是美国“印太战略”那只无形的手在操纵。
一个很直接的原因,就是“不愿得罪日本”。在日本被西方塑造为遏制中国的地缘政治工具的当下,缺席北京的阅兵式,几乎等同于对现有盟友体系的效忠宣誓。当年日本就曾公开游说西方国家抵制北京阅兵,法国和意大利仅派外长出席,都引发了东京的不满。
在这个棋盘上,韩国的位置尤其尴尬。2015年,时任总统朴槿惠顶住巨大压力出席了北京阅兵。
而到了今年,首尔却以“日程冲突”为由早早婉拒。这种180度的转变,被普遍认为与半岛局势以及韩国在美国战略下的身不由己有关,生动地展示了中小国家在地缘压力下的艰难抉择。
当西方的座位空出来时,观礼台的主力军变成了亚非拉国家的代表。这并非简单的填补空缺,而是全球新秩序正在形成的直观体现。这些国家与中国拥有共同的反殖民历史记忆,他们对北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那种平等的秩序充满向往。
他们的出席,本身就是对旧秩序的一次集体表态。那个将中国排除在外的1951年《旧金山和约》体系,同样也将他们排除在外。
因此,当他们坐在天安门城楼上时,庆祝的不仅是反法西斯的胜利,也是对一个由西方主导的历史解释权发起的挑战。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赴俄参加胜利日阅兵时曾遭遇欧洲国家领空封锁,这种经历让他们更能体会历史正义的珍贵。
在这份宾客名单中,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位置始终稳固。从2015年作为唯一出席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领导人,到今年再次确认出席,他的身影象征着中俄战略协作的稳定性。在西方试图外交孤立的背景下,这本身就是一次强有力的回击。
阅兵式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叙事工具。它将抽象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可见、可畏的实体力量,目的就是重塑话语权。
今年阅兵式一个特别的变化,是首次邀请民兵方队参阅。这不仅是对那些在敌后战场做出巨大贡献的非正规武装的追认,更是将“人民战争”这一核心历史记忆,堂堂正正地置于国家庆典的中心,有力地挑战了那种只聚焦于正规军决战的传统战争史观。
而那些按实战化作战群组编排的装备,更是无声的宣言。首次亮相的无人智能、水下作战等新型作战力量,其实是在用钢铁的语言说话。它们在宣告:捍卫以巨大民族牺牲换来的胜利果实,我们不仅有决心,更有能力。任何企图通过实力来颠覆历史结论的尝试,都将面临现实的回击。
这场“肌肉秀”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反击所谓的“历史虚无主义”。当西方叙事中有意无意地将日本塑造为二战受害者时,当有人企图将侵略战争美化时,将阅兵的视觉冲击力与“三千五百万军民伤亡”这个冰冷的数字并置,就是用最强硬的逻辑告诉世界:历史,不容篡改。
说到底,北京这场80周年的阅兵式,与其说是对一场战争的单纯纪念,不如说是对战后世界秩序和历史解释权的一次全球公投。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现实:历史从未真正远去,它依然是塑造当今联盟、驱动国家战略、划分世界阵营的核心力量。
最终,普京带来的那枚全球仅存17枚的二战“胜利勋章”,将被安放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历史有其自身的重量,不会因某些人的缺席而被遗忘!
参考资料:
名单来了!26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将出席九三阅兵-2025-8-28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