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最有威望的不应该是皇室和总统,应该是香港首富李嘉诚。”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却是事实。
在我们以为李嘉诚的事业根基和商业版图都在香港的时候,不知不觉间李嘉诚早已经转移到了英国。
对于李嘉诚来说,英国才是他的“金库”,才是他敢做出“卖国”这一行为的底气。
究竟李嘉诚为何会在英国有如此大的势力,又为何会选择放弃国内市场转向英国发展呢?
2010年,李嘉诚第一次开始考虑海外投资,便把目光看向了英国。
英国是发达国家,虽然经历了二战重创,但很快靠着先进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恢复曾经的繁荣。
不过相比于经济水平,李嘉诚更看重英国拥有完整的法律体系。
香港当时的法律条文受到了英国法律的影响,再加上英国人严谨的工作态度,所以李嘉诚十分看好英国的市场。
但他没有选择当时英国大热的零售业、重工业,反而选择了并不起眼的电网公司。
英国电网公司虽然也能盈利,但是相比于李嘉诚在香港的工厂和地产,属实算是回报率非常低的一个项目。
但李嘉诚觉得刚开始进入英国市场,稳定比赚钱更加重要。
于是他力排众议用91亿收购了英国电网公司的资产,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他已经占据了英国四分之一的电力市场。
而这只是李嘉诚迈出“收购”英国的第一步,之后他又用了64亿收购了英国的天然气公司,占据了英国三成的天然气份额。
除此之外李嘉诚也没有放过供水、机场、通信等基础设施,尤其是花了956亿元收购了英国移动电信运营商,是当年最大的投资案之一。
当然李嘉诚也没忘记扩张他的房地产版图,低价收购了大量的英国地皮,建立各种商铺和写字楼。
英国人起初还沾沾自喜觉得李嘉诚人傻钱多,然而没想到正是这个傻子一步步把控了英国的基础公共设施。
当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李嘉诚的生意已经覆盖了他们从租房买房到日常通话再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特别是这几年英国的电费有所上涨,他们把这笔账算在了李嘉诚头上,骂骂咧咧的喊他“奸商”。
不过相比于“涨价”,他们更怕李嘉诚撤资。
李嘉诚当初在英国林林总总投资超过了4000亿,现如今25年过去了,钱滚钱的情况下已经成了一个难以估计的天文数字。
李嘉诚一旦撤资,数以百万的英国人日常生活将受到影响。
所以说英国心里虽然不服,但是也只能忍着。
英国的发展现在不仅离不开李嘉诚,而且还成了他的“金库”,成了他当初登顶香港首富的最佳助力。
回想当初李嘉诚也不过是塑料厂的一个小工人,究竟他是如何拥有4000亿投入英国市场的呢?
1942年,李嘉诚14岁。
这一年他的人生发生了第一个转折,他父亲因病去世,小小年纪便承担起养家的重任。
他当过茶馆的服务员,做过各种散活,最后进了一家塑料厂当工人。
李嘉诚为人踏实肯干,而且特别聪明,短短几年时间就从工人晋升到了总经理。
如果他想接着在工厂干,他能够一直干到退休。
但他不想要这一眼望到头的人生,于是揣着几年攒下来的钱选择了辞职创业。
他思前想后给人打工不如自己单干,于是决定自己办一个塑料厂。
他懂得生产流程,也有自己的货源和客源,所以塑料厂很快就进入盈利阶段。
当时香港的塑料制品以生活用品居多,但李嘉诚觉得塑料还可以制作成玩具,可以借此覆盖孩童市场。
于是他又租了一间厂房专门生产塑料玩具和塑料花,在香港十分畅销。
彼时刚好国家允许并鼓励对外贸易,他便把他的塑料制品拿到北美国家售卖,双管齐下赚的盆满钵满。
他深知“钱生钱”的经营之道,于是又把目光投向了当时并不看好的房地产行业。
当时香港房地产行业十分低迷,房价一再创新低,很多人纷纷低价抛售手上的地产换成钱币剪,觉得钱抓在手里比较安心。
这就便宜了当时有钱又看好房地产行业的李嘉诚了,低价购买了香港很多地皮和房产。
后来果然如他所猜想那般,经济回暖后房价水涨船高,他也成了香港房地产大亨。
于是李嘉诚选择在香港建立了一栋商业大厦,这边是长江实业有限公司的前身。
在几轮成功投资的积累下,李嘉诚身家早已经过千万,也就有了更多的投资资金。
于是他这才决定把自己的半副身家投入英国,这才有了现如今的商业帝国。
李嘉诚现在已经74岁了,之前2018年的时候便宣布退休,把企业都交付给大儿子李泽钜管理。
他的儿子李泽楷虽然没有参与管理自家企业,但是他自主创业也取得巨大成功,是2025年中国香港富豪榜第19位企业家。
事业有成,儿子成才的李嘉诚本来应该颐养天年,今年五月份还带着女朋友一起去看了五月天的演唱会。
然而他退休了还出来作妖,被媒体和群众称之为“卖国贼”!
究竟李嘉诚是年纪大了想不开还是这是他为两个儿子布下的一步棋呢?
2025年4月2日,李嘉诚宣布要将旗下的43个港口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
因为就在不久前美国特朗普便宣布要实施贸易强权,意味着美国有意在外贸上为难和针对我们国家。
而李嘉诚这一决定无异于是助纣为虐,是在向美国抛出橄榄枝,是弃自己国家的利益而不顾。
《大公报》评价他这是“卖港不得人心”,群众们都在讨伐他这是在忘恩负义,这是在“卖国”。
最后或许是迫于舆论的压力,也或许是良心发现,他宣布该交易今年不会完成,会考虑从内地引进资金力量。
不得不说李嘉诚或许是年龄大了,他这一行为并没有拎清自己能有今时今日的成就和地位离不开祖国的良好政策和帮扶。
当初若不是祖国中外交易,大力发展外贸他的塑料产品根本没机会远销海外,让他挣到人生意义的第一笔资金。
若不是祖国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他根本没机会去英国投资,也就没有今时今日的“金库”。
正如《大公报》说的那般:
“饮水思源有担当,背靠祖国才能谋发展。”
希望他能够明白国家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只有国家才是我们真正的依靠。
尽管李嘉诚现如今深陷“卖港”风波,但不得不承认他成就了一个商业传奇。
尽管他出身贫困,尽管命运刁难,但是他总能在风雨中嗅到商机并且做出正确的决定。
不过也希望他明白先有国才有家,只有坚定和国家站在统一战线,家才能保得住他的“金库”。
参考资料:
【1】李嘉诚父子海外投资版图:英国有3900亿港元资产.第一财经日报
【2】这些年,李嘉诚的投资足迹.环球网
【3】李嘉诚投资英国铁路公司 涉资120亿港元.苍中国新闻网
【4】李嘉诚收购英国最大水务公司.中华工商时报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