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江苏省盐城市坚定扛起“勇挑大梁”的政治责任,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篇章。
8月27日,盐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勇挑大梁作贡献 绿色低碳当先锋”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聚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盐城市科技局主要负责同志和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及东台市、盐都区、盐南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出席并回答记者的提问,系统介绍盐城在科技赋能产业、构建现代化体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等方面的新举措与新成效。
科创裂变 标注盐城新高度
盐城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围绕“四个三”工作布局,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碳路先锋”。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红亮出耀眼“成绩单”:第一个是“1122”。实现1个突破,金风科技获批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填补1项空白,光伏创成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获得2个大奖,金风科技、盐城工学院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摘得2个桂冠,富乐华、画你爱萌两家企业获评中国独角兽企业。第二个是三个“5”。5047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新增高企50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2家,分别列全省第5、第6和第5位。第三个是“35”。在中国城市科技创业能力排名中我们提升8位、位列全国第35位,上升幅度全国第3、全省第1。这些都标注了盐城发展的新高度。
盐城以提升产业创新“策源力”为基础,聚力建设绿色低碳科创园,打造“核中之核”;西伏河机器人产业园成为全省唯一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盐城高新区联合17家国家高新区成立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全国排名提升10位;环保高新区跻身全国科技城百强第16位。同时,与省产研院共建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正加快打造长三角落地最快、人才集聚的科技合作样板。
近年来,盐城市从科技成果供给侧、需求侧、服务侧同步发力,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打通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畅通高效能转化路径。围绕“如何转”的问题,我市开发上线“盐科宝”盐城数字科技平台,全面集成了找需求、找成果、找专家、找企业、找资金、找政策等一站式功能,以加强“服务端”为突破,推动和促进创新“供给端”与技术“需求端”的精准高效对接,积极构建“研发创新-概念验证-成果转化-示范应用”全链条。集聚高质量科技成果。
围绕“转什么”的问题,盐城市深入开展产学研用“十百千万”行动,2024年组织走进科创资源丰富的27个城市,举办“盐城科技行”“科技盐城行”系列活动322场,对接高校院所139家,服务企业1540家,供给合作信息和项目11535项。珩创纳米等6项科技成果获评“中国好技术”,数量位列全省第二。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围绕“谁来转”的问题,加快推进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三大三小”六支队伍,目前已实现全市高企科技成果转化员配备和培训全覆盖。
产业跃迁 锻造新质生产力
盐城市围绕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培优育强、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方面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取得怎样的成效?盐城市工信局副局长王雪东如数家珍,“稳”的基础更加坚实。工业规模连续两年保持万亿元以上,“5+2”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全部超千亿,光伏产业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进”的动能持续迸发。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96家,省级数量实现两年“翻两番”,今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2家,全省第一;创成省中小企业特色集群9个,全省第二。“新”的态势不断显现。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42.4%,全球唯一200米级叶片检测平台建成投用,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326家,获批省首台(套)138个。“数”的引擎强劲有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上企业数量、营收规模实现三年翻番,新增先进级智能工厂136家,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推进度15.7%,全省第一。“绿”的底色愈发鲜明。提前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目标,累计建成国家绿色园区、绿色工厂6家、28家,分列全省第四、第六。
盐城市坚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招商与产业招商同频共振。激发科技招商活力。围绕“11669+X”招商体系,推动科技招商与产业招商同向发力、统筹推进。提升高企培育质效。2024年全市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5047家,获评数全省第五。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盐城市新增高企504家,总数达2842家,净增数、总数位列全省第六,省高质量考核位列Ⅲ类地区第一。打造领军企业标杆。大力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富乐华半导体、画你爱萌2家企业连续两年获批中国独角兽企业,全市已成功培育独角兽企业4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4家、瞪羚企业184家。
人才汇流 激活发展原动力
盐城市加强科技人才引培,大力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探索实施“领军人才+高端项目”一体引进模式,2024年获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5项,位列全省第五,实现我市“零”的突破。
高校毕业生既是就业的重要群体,也是创新发展的活力源泉,盐城市人社部门如何围绕自身职能,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激发人才发展活力,为赋能盐城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盐城市人社局党委副书记、省苏北农村人才市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还少丹介绍道,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盐城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作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驱动力。政策驱动,倾力打造爱才城市强磁场。出台“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及2.0版,细化23项实施细则。2021年以来,围绕重点产业链征集岗位超20万个次,举办就业服务1300余场,连续两年入围南大、东大毕业生十大就业城市。建立“一站式、一网式、一线式”人才服务体系,努力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人才生态,累计招引高校毕业生18.1万人。2024年,盐城市入围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城市人才友好度排行榜”、位居第7位。
区域创新 多点开花结硕果
盐城东台作为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单位,连续6年跻身中国创新百强。东台市副市长王兆军介绍,东台紧扣产业链这根主轴,培育创新链活跃生态,科创动能加速集聚,国家“小巨人”和省专精特新一年翻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两年翻番,国家高企三年翻番,富乐华蝉联中国独角兽,耀鸿电子承担工信部重大专项。坚定“工业强市”首位战略,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工业战新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49.5%,集聚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44家,建成国家5G工厂5家、绿色工厂6家,获批全省第三家民用无人机试飞基地,入选全国新型工业化标杆县市。
盐城市盐都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38家、省瞪羚企业5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6家、省首台(套)重大装备49项,数量分别占全市的1/5、1/2、1/4和1/3。盐都区委常委、副区长徐翔表示,盐都企业创新活力强,产业高新优势明显。盐都规上企业研发强度3.9%,高新产业产值占比68.7%,下一步将建设高能级平台,推进“智改数转”,打造“盐龙湖”科创品牌,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盐城市盐南高新区作为“创新之核”,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盐南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党工委委员陈凡说,盐南构建“小管委+大公司”政企协同体,实施“创投+场景”立体招商,首创“七个一”项目评价体系,弱化考核初创企业经济指标,强化“五率”潜力值,设定8类投资免责情形,营造宽容创新氛围。组建20人技术经理人队伍,推行服务积分激励,加速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是生产力跃迁的必然选择。盐城正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绿色低碳为导向,聚焦推动传统产业向“新质化”转化打好“保卫战”,新兴产业向“集群化”转化打好“提升战”,未来产业向“地域性”转化打好“攻坚战”,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通讯员 祁宗华 王海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周珉
校对 盛媛媛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