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敢支持就制裁谁?特朗普施大压,中欧日印带头,63国投下赞成票

特朗普政府再掀单边施压风暴,放出 “谁敢支持就制裁谁” 的强硬言论,试图阻挠航运业碳税框架落地。

然而这一次,美国的霸权威慑遭遇集体反击,中国、欧盟、日本、印度率先表态支持,63 国投下赞成票。

“烧钱”的环保革命,惊动白宫

10月14日至17日,国际海事组织召开会议,将确认是否在航运业搭建“碳税”框架。

眼看,碳税落地在即,特朗普彻底急了。

他在白宫官网声明“任何支持航运碳税框架的国家,都将面临美国最严厉的制裁”。

特朗普的表态带着火药味,可今年 4 月围绕《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附件六修正案的投票中,63 国共同投下赞成票。

这场关乎全球航运未来的博弈,美国成了孤家寡人。

而且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国际投票,是人类首个覆盖全行业的强制性碳定价框架。

目标直指 2050 年航运净零排放,而眼下最受冲击的,是那些 5000 吨以上的远洋大船。

这些看着不起眼的 “海上巨无霸”,每年要烧掉全球 5% 的石油,排出 7 亿吨二氧化碳,占了海运碳排放的 85%。

碳税怎么收?答案藏在 “双轨制” 里。

一方面船用燃料的环保标准会逐年提高,那些烧高硫燃油的老船迟早要换 “口粮”;另一方面排放超标要真金白银交钱,日本之前提议 2025 到 2030 年每吨收 56 美元,2030 年后涨到 135 美元,算下来每年能筹 500 多亿美元。

更关键的是,这些钱会进 “国际海事组织净零基金”,专门帮发展中国家搞转型,那些怕被海平面淹了的小岛屿国家,也能拿到补偿。

中国造船工人数量是美国的 4 倍,产能占了全球一半,从钢板到发动机的配套产业链样样齐全。

反观美国,挂着美国旗的商用船只剩 80 艘,数千家造船配套企业早就关门大吉。

特朗普第二任期把 “重振造船业” 当政绩工程,可手里连批量造绿色船舶的技术都没有,真造出来也是高排放的 “淘汰货”。

而这次特朗普放狠话,算盘打得很精。

谁在支持?谁在观望?

菲律宾是全球最大的船员输出国,美国一限制签证,几十万船员的生计就受影响;加勒比海的小岛国靠美国游轮吃饭,制裁威胁像悬在头上的剑。

可七家国际船东协会先站了出来,它们管理的船队占全球运力四分之一,公开声明支持新框架。​

更让美国意外的是印度的态度。

这次不仅投了赞成票,还跟着金砖国家批评美国的关税政策。

印度外贸 90% 靠海运,要是等别的国家都按碳税规则玩,自己的老船要么交罚款要么停港,损失可就大了。

何况金砖国家正在推本币结算,俄罗斯、伊朗控制着全球 40% 的原油产量,真脱离美元体系,美国的损失比碳税大多了。​

欧盟的动作更利落。

早就搞了碳关税的他们,直接把航运碳税和自家政策衔接起来,2028 年起没交国际碳税的船进欧盟港口,得补缴差额。

日本也没闲着,船舶发动机技术本就领先,想借环保优势抢市场,自然举双手赞成。

63 个国家看似松散,其实都算过账,要么有技术优势,要么想避坑,要么能拿补贴,利益早绑在了一起。

更何况美国的制裁威胁,连自家企业都不信。

马士基美国分公司去年就订了 12 艘甲醇动力船,美湾航运更干脆,直接向中国船厂下了 6 艘订单。

原因是2027 年规则正式生效后,高排放船的运营成本得比绿色船舶高一大截,现在不换船,以后只能被市场淘汰。​

国内的麻烦也不少。

传统能源企业是特朗普的票仓,碳税一落地,石油销量肯定受影响,年底大选的选票就悬了。

可通胀还没压下去,老百姓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真要是制裁 63 国,美国的汽车、钢铁出口就得遭反制,物价再涨一波,选民更不买账。

欧盟早就放话,敢制裁就用碳关税回击,这招正好打在美国的痛处。​

发展中国家的反应成了另一个关键。

东南亚的越南已经提交了技术援助申请,想把国内的老货船改成 LNG 动力;马尔代夫拿到首批补偿款,用来建港口防波堤。

跟着美国反对,短期能躲一时,可 2027 年规则生效后,船舶照样得升级,反而错过了拿补贴的机会。

菲律宾虽然怕签证限制,但船员协会已经和中国船东签了合作协议,就算去不了美国港口,还有全球其他市场可去。​

另外,这场博弈早就不只是碳税的事。

不止于航运,全球产业权力都在转移

中国的绿色船舶技术已经通过商用订单验证,规则落地后,全球船东换船都得找中国;欧盟靠标准扩影响力,金砖国家借机会推本币结算,各方都在抢未来的话语权。

美国抱着传统利益不放,造船产业链断了,技术落后了,连盟友都不站在自己这边,自然成了孤家寡人。​

国际海事组织的过渡期只剩两年,各国都在抢时间。

中国船厂的订单排到了 2028 年,欧盟在升级港口的碳检测设备,印度在培训船员操作绿色船舶。

美国的船舶制造商协会偷偷找政府要补贴,想搞甲醇动力技术,可资金还没批下来,时间已经不等人了。​

特朗普的制裁声明还挂在白宫官网,可全球航运的转向已经成了定局。

那些 5000 吨以上的大船迟早要换 “干净” 的燃料,碳税的账单会逼着企业转型,发展中国家能拿到补贴升级设备。

美国要是还不抓紧补技术短板,等到 2027 年规则生效,要么花大价钱改船,要么天天交罚款,怎么都绕不过去。​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说到底是产业升级的较量。

谁能跟上绿色发展的节奏,谁就能掌握规则;谁抱着老路子不放,谁就会被甩在后面。

特朗普的狠话再响,也挡不住全球航运的绿色转型,毕竟在趋势面前,任何制裁威胁都显得苍白无力。

文/编辑:Alone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8

标签:财经   中欧   赞成票   美国   航运   船舶   全球   中国   欧盟   国家   印度   船员   规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