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定下的“90天内达成对等关税协议”最后关头,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先打起了退堂鼓。当地时间7月3日,欧盟专员谢夫乔维奇飞抵华盛顿准备与美方“摊牌”,结果发现负责谈判的卢特尼克已经踏上飞往意大利的航班,把任务甩锅给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按照美方说法,这位商务部长不是生病,不是出差,而是带着家人度假去了,因此缺席了最关键的谈判。
虽然白宫辩解说“卢特尼克在度假中也会工作”,但这话说出来可信度还是存疑。现在距离7月9日“最后期限”不到一周,美方却出现了“谈判队伍缺人”的奇葩状况,这不仅让欧盟火大,也让各国看清了特朗普政府对谈判结果到底有几分上心。
于是,欧盟方面也开始准备“筹码”:不仅拟定了对210亿欧元的美国产品加征关税的计划,还列好了额外价值950亿欧元的清单。一旦美方真动手加税,欧盟的报复不会迟到。而就在欧洲火气正旺的节骨眼上,还有另一个关键角色突然“跳反”——印度公开叫板特朗普。
要知道,在此之前,美国一度认为印度可能是最早签协议的国家,毕竟是“四方安全对话”小伙伴,还是美国副总统万斯的“丈人家”。但始料未及的是,7月4日印度突然向世贸组织通报:要对美国加征报复性关税,金额达到7.24亿美元。这一通报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得特朗普措手不及。
印度方面直言:美国对汽车及零部件加税,严重冲击印度出口。印度工业部长戈亚尔还放话:“只有互利互惠的协议才有意义,国家利益永远排第一。”这一强硬态度让美印谈判瞬间降温,也彻底粉碎了“协议近在咫尺”的幻想。
那么,印度为何突然翻脸了?其实原因不难理解。这些年印度对美国作出不少让步步,降低关税、增加采购、配合战略,但换来的是什么?钢铁、铝制品还是被加税,转基因农产品依然要强塞,核心技术压根不给。这种“不对等”的局面,印度早就憋了一肚子火,这次不装了。用他们的话说,既然迟早吵架,那不如早点摊牌。
相较于美欧谈崩、美印翻脸,中国这边早已主动出击、亮出底牌。作为特朗普“关税炸弹”的重点目标,中国没有被吓住,而是率先祭出一整套反制组合拳:稀土出口管制、军工企业制裁、农产品采购大幅削减,打得美方措手不及,而在这一波对抗中,中国甚至成了目前唯一与美国达成对等关税减免的国家。
回顾这一过程,5月12日的《日内瓦联合声明》是个分水岭,美方同意撤销91%的加征关税,中国也同步撤销91%的反制关税,双方还都暂停了另外24%的对等关税。接下来,中国继续推进谈判进程,伦敦会谈中又达成“细节共识”,美方放宽了对EDA软件、乙烷、飞机发动机等产品的出口限制,相关中企已经陆续收到恢复出口通知。
中国的做法很明确:不惹事、不怕事,能谈则谈,必须还手就坚决反击。而这一波操作,也给了全球其他国家一个信号:面对特朗普的极限施压,硬气不一定吃亏,妥协肯定没好果子吃。
反面案例则是:越南妥协换来苛刻协议,美国对其征收20%的出口税、40%的转运税,而越南只能“零关税”接盘;英国被当成老朋友,也没逃过让步,被迫同意开放农业市场,换来一个“钢铝税问题悬而未决”的空壳协议。
如今,距离7月9日只剩最后倒计时,各国反应各异:欧盟摩拳擦掌、印度翻脸示警、日本按兵不动、加拿大低头求稳、中国稳中有进。而特朗普这边,信件写了、新闻放了、威胁也喊了,但最重要的一点还没做到——签成协议。
可以预见,这场“对等关税大戏”,最终极有可能会变成特朗普自己导演的“全球不买账的独角戏”。那些他想压服的国家,越来越清醒;那些他想胁迫的盟友,也越来越自主。全球贸易格局正在悄然转变,“美国优先”这个口号喊得再响,也敌不过各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
中方已经亮剑,不为斗争而斗争,但也绝不会做冤大头。中国的表态清晰而坚定:该合作就合作,该对抗就对抗,不会妥协核心利益,也不会被吓倒。随着7月9日的临近,全球将迎来一轮新的博弈风暴,但这场风暴不再是美国一家独大说了算,而是每个国家都在拿回主动权。总之,世界不会再按照美国设定的规则玩下去,该来的对抗挡不住,该走的国家也不会回头。关税牌一出,全球的应对招数早已就绪,特朗普的“最后通牒”,最终很可能只剩一地鸡毛。
更新时间:2025-07-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