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范仲淹,这个名字或许你已经听过,但他究竟有多厉害,能让后世的人膜拜千年?
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视他为楷模,连毛主席都把他当做自己的人生榜样。
那么,一个千年前的文人、政治家,为什么能拥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他究竟做了什么,让人们至今还在谈论他、学习他?
命运多舛的少年时代
范仲淹出生于989年,他的人生刚开始就遭遇了巨大的波折。
才一岁多,他的父亲范墉就去世了。母亲无力抚养,只能改嫁给朱文翰。从此,年幼的范仲淹也随母亲改姓朱,成为朱家的孩子。
小范仲淹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世,他以为朱文翰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在朱家,他过着还算安稳的生活,但命运再次给他开了个玩笑。
1011年,朱文翰去世,范仲淹已经22岁。临终前,朱文翰把真相告诉了他,原来自己不姓朱,而是姓范。
这个突然的身世之谜让范仲淹震惊不已。
他开始寻根溯源,了解自己的亲生父亲。在得知父亲范墉曾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官员后,范仲淹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光耀门楣,报效国家。
范仲淹发奋读书,废寝忘食。
传说他为了克服睡意,晚上学习时把凉水倒在凳子上坐着,一旦困了就会被冰冷的水惊醒。
这种"悬梁刺股"般的刻苦精神,让他在1015年考中进士,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考中进士后,他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这是他仕途的第一步。
1017年,他被提升为集庆军节度推官,这一年,他正式改回了自己的本姓"范"。从此,他以范仲淹的身份投入到为国家服务的道路上。
敢说真话的青年官员
官场新人范仲淹很快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质。
1021年,他被任命为泰州西溪盐仓监。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职位,却让范仲淹看到了百姓的疾苦。
泰州靠海,常年受到海水侵袭,当地老百姓苦不堪言。
范仲淹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决定主持修建海堤,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个艰巨的工程,范仲淹亲自到现场指导,不辞辛劳。
可惜天公不作美,海堤建成不久就因台风损毁。
一个工程的失败,对范仲淹的仕途造成了严重打击,他被革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可能是职业生涯的终结,但范仲淹并未气馁。
被革职后,范仲淹在应天书院任教。
在这里,他开始形成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教育思想,并逐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
他教导学生不仅要读书明理,更要心系国家。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打下了
思想基础。
1033年,范仲淹东山再起,被任命为右司谏。
这个位置的主要职责就是向皇帝提出建议和批评。范仲淹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敢于直言进谏,即使面对的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宋仁宗。
范仲淹的直言不讳很快就引来了麻烦。当时,朝廷内部围绕着废后一事争论不休。
范仲淹勇敢地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反对废后。此举触怒了一些高层权贵,他因此遭到打击。
更棘手的是刘太后还政事件。
刘太后(刘娥)是宋真宗的皇后,在宋仁宗年幼时掌握了朝政大权。
随着宋仁宗逐渐长大,范仲淹认为是时候让皇帝亲政了,他劝谏刘太后归还政权。这一举动再次让他陷入困境。
范仲淹的直言不讳还让他与当时的宰相吕夷简产生了激烈冲突。
吕夷简是朝中的重要人物,与他作对无异于自寻死路。结果可想而知,范仲淹被贬到了远离京城的饶州。
北疆烽火中的将才
范仲淹的人生再次转折发生在1040年。
此时,西夏问题成为北宋朝廷的心腹大患。西夏首领李元昊自立为帝,不断挑战宋朝权威,边疆战事频繁。朝廷急需有能力的人来处理这个棘手问题。
即使范仲淹之前因直言而得罪了不少人,但他的才能和忠诚是毋庸置疑的。
在国家危急时刻,宋仁宗决定起用他,任命他处理西北边疆事务。
面对西夏的威胁,范仲淹没有盲目主战,也没有一味求和。
他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战略:"选将练兵、修筑城寨、招抚蕃部"。这三管齐下的方法显示了他高超的军事智慧。
首先,他注重选拔有能力的将领并加强军队训练,提高战斗力。范仲淹深知,没有强大的军队作后盾,一切都是空谈。
再是,他重视防御工事的建设,修筑城寨,构建坚固的防线。这不仅能抵御敌人的进攻,还能保护边疆百姓的安全。
最后,他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招抚周边少数民族,争取他们的支持或至少保持中立,避免与西夏结盟对抗宋朝。
这套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范仲淹的努力下,西夏的攻势被成功遏制,李元昊最终被迫称臣,边疆局势得到了稳定。
这段经历不仅展现了范仲淹文武双全的才能,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声誉和信任。
改革路上的荆棘
范仲淹在西北边疆的出色表现让宋仁宗对他刮目相看。
1043年,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这是仅次于宰相的高位。范仲淹深知,这是一个推动改革、实现理想的绝佳机会。
他联合其他志同道合的官员,推行了被后世称为"庆历新政"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旨在解决当时朝廷面临的各种问题。
在政治上,范仲淹主张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进入政府,而不是依靠关系和裙带。他认为,只有贤能之士掌权,国家才能走上正轨。
在经济上,他提倡减轻百姓负担,改革税收制度,使其更加公平合理。他还关注农业发展,提出了很多有利于农民的政策。
在军事上,他继续推行在西北边疆实施的策略,加强军队建设,提高国防能力。
然而,改革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范仲淹的这些措施触及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引发了强烈反弹。
那些受到改革影响的权贵们联合起来,对范仲淹进行各种攻击和诋毁。
在巨大的压力下,庆历新政最终夭折,而范仲淹也再次被贬,离开了中央政府。
这次,他被派往邓州担任知州。虽然失去了在朝廷推行改革的机会,但范仲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在邓州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担当精神的代表,影响了无数后人。
隐退不忘济世
范仲淹晚年虽远离政治中心,但他依然心系天下百姓。
1049年,他在杭州设立了范氏义庄,用自己的俸禄和家产资助族人和贫困学子。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家族慈善组织之一,体现了范仲淹"达则兼济天下"的大情怀。
义庄不仅提供物质援助,还注重道德教化,鼓励受助者努力学习,将来报效国家。
范仲淹的这一创举被后来的许多家族效仿,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互助精神的典范。
1052年,在颍州任职的范仲淹病逝,享年64岁。
消息传来,举国上下无不惋惜。宋仁宗亲自下诏追赠他为尚书右仆射,并赐谥号"文正",这是对他一生清廉正直、文治武功的最高褒奖。
范仲淹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然而,他留下的思想和精神遗产却影响深远。
他推行的改革虽然短暂,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宝贵经验;他提出的"先忧后乐"思想,成为了中国士大夫阶层的精神追求;他创立的义庄制度,在中国延续了近千年。
甚至到了近现代,范仲淹的精神仍在激励着中国人。
毛泽东就曾多次引用范仲淹的名句来勉励干部要有为民服务的精神。这种跨越千年的影响力,足见范仲淹思想的永恒价值。
范仲淹的一生充满了起伏,他经历了被贬谪的痛苦,也尝到了建功立业的喜悦。
无论顺境逆境,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关爱。
千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顾范仲淹的故事,依然能从中汲取力量,学习他那种无私无畏、心系天下的精神。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宋史·范仲淹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范仲淹年谱》,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北宋政治改革家范仲淹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范仲淹与北宋士大夫精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