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快评|“反游戏口号”救不了孩子,关心与爱才是救赎

近日,“反游戏联盟”的话题受到很多关注。一群家长自发建立了一个松散的群体组织,通过发视频、拉横幅、举旗帜等行为反对网络游戏。他们都是一群认定自家孩子被游戏荼毒了的失望父母,穿着印有标语的红色T恤,在全国各地的街头“呐喊”,呼吁“关闭所有网络游戏,救救孩子们!”此类行径反映了家长希望孩子不再沉迷游戏的迫切希望,但显然过于极端的方式有些矫枉过正,将游戏视为洪水猛兽的同时,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错位和缺失。

仔细梳理关于“反游戏联盟”的报道,这些家长和孩子们的故事近乎雷同。谋生艰难的父母,抱着望子成龙的心态,期望孩子在读书中寻找家庭的涅槃。然而,孩子深陷网游无法自拔,最终与家庭的期待越走越远。于是,家长扛起了反网游的大旗,把孩子的沉沦完全归因于网游。他们找到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家长组建了“反游戏联盟群”,在群里互相打气、集体吐槽,并用短视频的形式扩大传播。细读这些故事,充满荒诞的情节,同情、悲悯下,更多的却是愤怒。

这些家长思考了各种可能,却唯独没有意识到,将他们的孩子带到绝境的,除了游戏,还有他们自己。有的家长年轻时将孩子从小留在老家交给父母带,发现孩子染上网瘾后,暴力相加,甚至打断了皮带;有的为了监管孩子学习,半夜爬起来从门缝监视孩子,怕孩子玩游戏,连砸多部手机;有的把孩子早早送到戒网瘾学校,孩子在学校里吃不好睡不好,经常被打骂以至于离家出走……

孩子沉迷游戏,教育缺位无疑是重要因素,孩子们为何不愿融入身边的生活,唯独把游戏当作情绪的出口?家长们是否有耐心的陪伴和沟通?靠暴力解决问题会给孩子带来多大伤害?很少家长去审视自己,而是偏执地把游戏作为解释教育失败的全部理由。他们提及了孩子学业糟糕后自己是多么失望,却从没人多问一句:“孩子,你在现实生活里是不是不快乐?”也正因如此,父母们并不懂孩子,只是高位的管控者。如此的亲子关系只会日渐疏离和淡漠。

“自救”失败的家长们抵制游戏,但叫嚣关闭一切网络游戏就能救孩子的“豪言壮语”看起来十分偏执,关闭了网游,孩子又沉迷短视频和直播打赏了怎么办?再高举旗帜打击另一个行业?无知无畏的家长们仿佛在致力于进行一场用远水救近火的无望计划,这些行为潜意识里表达的逻辑是,“自家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责任是别人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除了摇旗呐喊的家长,更有甚者将“反游戏”当成了一门生意。视频与流量绑定,他们能靠发视频参与平台分成,从而收益。发布反游视频、有播放量就能赚钱,再开直播组织线下活动,同时推荐收费高昂的新型戒网瘾学校和课程。今年8月,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就针对借反游戏、戒网瘾制造焦虑进而卖课的现象发布消费提醒,提醒消费者警惕落入消费陷阱,不要让焦虑掏空钱包。据统计,戒网瘾学校加上网红讲师的演讲以及线下训练营、线上卖课、直播打赏等收入,“反游戏”产业链年产值已经超过700亿元,产业链上的众多机构营收相当可观。如果说,最初那些教育失败的家长只是可悲可叹的无知者,那么一些借由反网瘾话题非正当获利的生意人,就是借他人困境发横财的吸血者。这些行径,更应该被关注和规范。

在网络时代,家长和孩子需要一起学习与网络和平共处的能力。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里,也多了一堂必修课,如何正确与孩子沟通,引导孩子们正确使用网络,减少网络游戏带来的沉迷和诱惑。平台提供了一些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平台的介入和监管是一部分,家长的引导和辅助是另一部分,多方都需共同努力。

家长们痛斥孩子因游戏着了魔,事实上,家长们因加入了“反游戏联盟大军”,不上班了,不关心家庭生活了,甚至妻离子散。这样的结果,是另一种形式的“着了魔”,丢失了自己的人生,在寻找结果的路上一错再错。孩子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游戏或是“反游戏”,而是家长们的陪伴与疏导,关心与爱,现实的世界足够多彩,游戏的蜘蛛网也能弹指戳破。

(选题来自今日头条深一度项目)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冰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1

标签:游戏   口号   孩子   家长   网游   视频   父母   网络游戏   联盟   行径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