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这个问题之前大家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稀土。实际上稀土并不是土而是矿。元素周期表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学化学大家都背过,但是绝大多数人应该就对前面二十个比较熟悉。类似氮、氧、碳这些元素随处可见,而且储量相当丰富。
稀土,顾名思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储量稀少。当然站在今天的视角来看,17种稀土元素中并不都是储量很少,比如说钕元素,在地球的的储量就和铜差不多,之所以说它也是稀土,是因为在当时他还没有被大量发现。而且稀土的稀少并不单纯指的是储量,还有就是在使用过程中通常是作为配料掺进去,因此稀土也被成为“工业味精”。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式就是按照元素质量排列的,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越往后的元素距离大家的生活就越远,好像成为了一个学术问题。其实不然,这些位置靠后的稀土元素实际上距离我们现代工业非常近,可以说,没有这些重要的稀土元素,我们今天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会发生非常大的改变。
简单举几个例子,就拿我们刚才说到的钕元素来说,这哥们儿是制造永磁铁的关键元素,使用钕元素制造的永磁铁性能极其优越,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大家平时使用的手机,在那么小的空间里安放扬声器,对于磁铁性能要求很高,没有超高性能的永磁铁,可能我们的手机都要和板砖一样。
当然这还是比较小的方面,实际上从家用小电器到电动车、战斗机、核电站、空间站等等都离不开钕元素的身影。这也是稀土元素的一个缩影,那就是尽管人家在材料里,可能占比并不高,但是有没有差别就很大,就比如说在军工领域这一点就比较突出,同样是一个炮管,为啥有的能打上千发,有的打上几十发就要炸膛,就是稀土导致炮管的性能提升。一架战机所需要的稀土数百公斤,因此稀土在国防和工业生产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第二个问题:中国的稀土产业是怎么站起来的
那么为何中国在这一领域能够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呢?当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稀土出口国,但是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实际上,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进口国,那么中国是如何形成这一产业格局的呢?事情还要从改革开放开始说起,那时候中国处于对外开放的起步阶段,大家都知道万事开头难,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外汇,要知道无论是购买原材料,还是采购生产线路和机器都需要外汇。
但那时能够出口的东西非常有限,粮食中国人自己吃都不够,其它资源我们整体上看也不多,但是稀土却是不少,于是一时间,稀土成为了我们对外出口赚取外汇的主要产品。但是这条路其实走下来也很坎坷,因为虽然出口稀土惊人,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储量只有37%,在早期,我们的更是采取非常粗犷的资源出售模式。
因为稀土开采不同于我们常说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或者金银铜矿的开采,一方面稀土存在的状态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举个例子,开采煤炭,只需要挖出来然后进行简单的脱硫等处理就能用,但是稀土不行,稀土元素大都是多种元素混合存在,这里的分离处理就比较难。另一方面相比于铁矿这种矿石,稀土矿里稀土占比非常低,以至于以前很多稀土矿我们都没有发现里面的稀土元素,都是按照铁矿来卖。
综合来看,我们早期卖稀土这个事,其实是一个非常低端,而且极端污染环境的事情。因为技术不成熟,所以我们大都是挖出来卖原材料,就算有些稀土矿我们有能力简单处理,产生的废料也很容易污染环境。而且由于稀土这玩意儿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在早期就出现这样的问题,很多国家明明也发现了稀土矿但是人家不开采,从中国进口然后屯起来。
比较典型的就是日本,有资料说,日本从中国低价购买,囤积了足够自己使用30年的稀土矿。这个数据还值得推敲,但是这些事情都是早些年发生过的。但实事求是的说,尽管在具体开采和使用上还有很多的问题,但这也是当时没有办法的事情,第一桶金来的并不容易。
后面事情发生转机,就是由于时间原因,很多关于稀土处理的技术过了专利保护期,再加上国内一大批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我们在稀土萃取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突破。
当然,这里面还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国内无序竞争等等。这些问题其实在国内很多产业都存在,那就是过度内卷,不成规模对外议价能力太弱。比较典型的就是中国的钢铁产业,在进口端国内公司无序竞争胡乱抬高,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铁矿石原料的价格,在出口端各个公司又拼命压价,导致出口钢材价格成了白菜价,到最后大家都赚不到钱更加剧了这种恶性竞争,因为像钢厂这种重资产投入的产业,只要停工就在亏钱,于是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企业成了赔本赚吆喝的冤大头。所以因为这种缺乏管理的无序发展,我们的稀土也出现了好东西卖不上价的情况,当然,这些问题随着国内公司整合有了比较大的改观。
第三个问题:稀土反制是不是一张好牌。
今天中国的稀土产业可以说傲视全球,原因就在于,经过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迭代,我们已经能够搞定成本极低污染降到最小的稀土处理技术。当前我们不仅是最大的稀土出口国,同样也是最大的稀土进口国,可见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稀土处理的技术。造成这一现象的其实也有很多是国外的原因。
就拿美国来说,为了摆脱在稀土领域受制于人的状况,也在尝试重启自己的稀土处理产业线,你没有听错,实际上如今除了中国之外,没有几个国家还有稀土处理的完整生产线,大部分都是从咱家进口。那么问题来了,稀土可以成为我们反制的有力武器吗?先说有利因素。
首先,由于多年荒废,这些生产链很难在短期内搞起来。就像美国一直在喊制造业回流,但是资本又不是傻子,只会自发流向赚钱多的地方去,你靠财政拨款短时间可以扶持,长期来看困难很大,财政支持一断,资本产业还是会转移。按照有关资料分析显示,美国如果想重建自己的稀土产业大概需要8到15年,周期很长,而且由于政策转向等不可控因素,这个事具体啥时候能成那就不好说了。
其次,各国的环保部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稀土产业发展。毕竟是采矿,肯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些国家们打着环保名义敲诈企业的事可不少,当年特斯拉在美国和欧洲的工厂一直搞不起来,就是很多乱七八糟的机构,加上极低的办事效率,搞得啥事也办不成。
然后就是当前的产业合作已经很完善了,其他国家的稀土矿卖给中国,然后在这里进行深度加工卖出去,由于中国几十年的积累,这个成本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正常情况下其它国家想另起炉灶超过中国的可能性比较小。
最后一点就是咱们本身稀土储量也很可观,而且这种优势还不只是数量,稀土分为轻稀土和重稀土,在重稀土方面中国的储量占到90%以上,是军工等产业的关键,因此稀土确实是我们捏在手里的一张王牌。那么这张牌能够随便打出去吗?从国家的角度其实一直都在很谨慎的使用这张牌。
首先对于国家来说,所有的牌都是捏在手里的时候才最有威慑力,一旦打出去反而效果减半。对于稀土来说也是如此,首先稀土提纯的技术并不只有我们一家有,出于产业合作和发展积累等原因,我们如今取得了比较大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是不可逆的,一旦大打稀土牌引起其他国家对于自身安全的担忧,哪怕是仅仅处于自身安全的考虑,这些国家也不介意多一些备用选项,那么我们如今的产业优势很可能就会受到冲击。
这一点在俄罗斯能源被欧洲抵触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也就是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够作出理性的判断,有时候对于潜在威胁的担忧也会促使他们作出并不划算的选择。当然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稀土也确实是一个可以使用的谈判工具,前不久我国就发布了部分稀土技术禁令,就是给一些国家提个醒,我们并不是没有武器,只是没必要用罢了,综合来看稀土是一张好牌,但是要注意使用的方式和时机。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