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无现金时代需警惕?为何越是发达的国家,越不流行移动支付?

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现在出门多爽,手机扫个码就能付钱!

二维码跟第二身份证似的,一部手机走天下,方便得让人上瘾,咱们还经常笑欧美,都啥年代了,还攥着现金和信用卡不放。

可大家琢磨过没,他们不搞移动支付,或许是有其他方面的担忧呢?这背后是不是也藏着我们忽略掉的重要东西呢?

被信用卡绑架的旧世界

走在咱这儿,不管是大城市商场,还是农村路边摊,一个二维码全搞定。

再看欧美,信用卡和现金还是主流,这真不是技术快慢的事儿,是两种花钱哲学在较劲,比的是效率、安全和公平。

先说说为啥欧美难改老习惯,这得从几十年前的选择说起,就说美国,2016年数据显示,平均每人手里有3.11张信用卡,全国每年流通12亿多张。

这套信用卡体系早扎进社会各个角落,银行每年靠它赚上千亿美元,积分、利息都是成熟生意。

想让美国人扔了用了半个世纪的信用卡,改用手机支付,没那么简单。

光换全国几百万台刷卡机,就得花几百亿美元,对银行和商家来说,老体系还在赚钱,没必要花大价钱搞革新,这就是不想换的惰性,移动支付在美国自然火不起来。

咱中国不一样,2016年人均信用卡才0.3张,印度才0.02张。

以前没咋用信用卡,反倒成了优势,直接跳过信用卡阶段,一步到移动支付,非洲肯尼亚更典型,银行网点少,2007年出了个M-pesa支付平台,不用银行账户,手机就能转账。

五千万人的国家,有三千七百万活跃用户,2018年普及率就73%,还传到了南非、印度,这说明老体系不强势,新技术才有机会快速发展。

先立规矩还是先跑起来

再看监管方式,欧美和咱也不一样,欧美是先立规矩再发展,咱是先跑起来再规范。

欧美把支付安全看得特别重,美国1978年就有《电子资金划拨法》,给消费者划红线,现在法律规定,信用卡被盗刷,个人最多赔50美元。

欧盟更严,2016年的《支付法令》要求,资金被盗72小时内必须赔,支付数据还得存在欧盟境内,谷歌就因为违规收集数据被罚款15亿欧元。

这种先防风险的模式,虽然慢了点,但给消费者织了张安全网。

咱中国一开始是鼓励创新,移动支付巨头绕开传统银行,搞出高效支付网络,市场涨得飞快,但也像没拴绳的野马,问题慢慢冒出来。

有人用它洗钱、诈骗,还有支付机构挪用用户的备付金去搞高风险投资,万一亏了,用户钱就危险了。

直到2018年,才有人大代表建议搞《电子支付法》,咱的监管是跟着技术跑,边实践边补漏洞。

你的隐私值钱还是我的方便重要

最核心的还是观念不一样,你觉得方便重要,人家觉得隐私金贵。

德国超市有现金保护隐私的标语,日本老人爱把现金放家里保险箱。

就是怕数字化把自己看透了,用移动支付,每笔消费、每次出行都被记着,平台比你还懂你的习惯,然后推广告。

咱习惯了用隐私换方便,但欧洲人受不了这个,用现金就是想在数字世界留块没人管的地方。

现金还有应急的作用,日本3・11大地震后,没电没网,电子支付全废了,最后能买吃买喝的,只有现金,这让日本觉得,现金是社会的后路,灾难时能救命。

咱这边移动支付的便利也有副作用,全国两亿多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二维码对他们是堵墙。

湖北有老人在医院不会扫码挂号急得哭,河南暴雨时,断网断电,没现金的人连瓶水都买不到。

追求无现金,却把弱势群体落下了,还让社会少了抗风险的能力。

其实这不是先进和落后的事儿,是不同社会在历史、制度、文化里,对效率、安全、公平的不同选择,欧美慢是求稳妥,咱快是抓机遇。

结语

好消息是咱也在改,央行说不能拒收现金,给老人留条路,数字人民币也在试点,不依赖支付平台,能保护隐私,还能断网支付,解决了不少隐患。

未来不该是无现金社会,而是智慧支付社会,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支付方式,既有便利,又有安全和尊严,这才是支付该有的样子。

参考资料:

中国银行保险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报告显示 我国每天移动支付用户占比8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科技   现金   我国   国家   时代   信用卡   苏木   欧美   社会   隐私   银行   日本   老人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