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飞集团,那可是生产歼20的骨干企业,资产规模上千亿,结果被中航电测这么个市值才60多亿的小公司以174亿的价格给“收购”了。乍一看,这不就是典型的蚂蚁吞大象吗?但仔细挖挖背后的逻辑,其实这不是简单买卖,而是航空工业集团内部的一场大重组,目的是让优质资产借壳上市,解决资金问题,顺带推动军工改革。
先说说成飞集团的来头。成飞成立于1958年,总部在四川成都,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的核心企业。它的业务覆盖飞机科研、设计、生产和试飞,主要产品包括歼20隐身战斗机,这款飞机是中国空军的主力装备,能在空中对抗先进对手。
除了军用,它还参与民用项目,比如C919大客机的机头制造,以及ARJ21支线客机和AG600水陆两栖飞机的部分研制。同时,成飞是波音和空客的供应商,提供零部件。2021年,成飞的营业收入达到567亿元,资产总额超过1200亿元,员工上万人,实力雄厚。
再看看中航电测。这家公司2002年成立,是航空工业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主营航空电子测量设备,包括飞机测控产品、配电系统和传感器。2021年,它的营业收入19.43亿元,净利润3.07亿元,市值在2023年初大约60亿元。跟成飞比,中航电测的规模小得多,业务也更偏向辅助设备,而不是整机制造。所以,当2023年1月11日中航电测公告要发行股份购买成飞100%股权时,外界一片哗然,大家都觉得这价格太低了,174亿怎么够?
其实,这笔交易的真相是重组,不是市场化收购。2023年7月26日,细节公布:成飞100%股权评估值240.27亿元,增值率88.50%,但扣除65.85亿元的国有独享资本公积后,成交价定在174.42亿元。中航电测发行20.86亿股,每股8.36元。
交易后,航空工业集团的持股比例从0.62%上升到78.07%,实际控制权没变。国有独享资本公积指的是国家对成飞的特殊投入,在交易中不计入价格。这么操作,就把价格压下来了。整个过程是集团内部资源调整,目的是让成飞通过中航电测这个壳快速上市,避免直接IPO的复杂程序。
为什么这么干?核心原因是证券化。成飞虽然强大,但军工企业盈利模式受限。军品采购按成本加合理利润定价,国家不会允许高价。歼20这样的项目研发成本高,改进型和预研工作需要大量资金,但国家预算重点投成熟项目,企业自己得扛一部分。成飞2021年利润才20多亿元,资金链紧绷。上市后,能通过股市融资,比如发行新股或定增,钱就能用来扩产歼20生产线,加速六代机研发。这对成飞是实打实的输血。
另外,上市还能规范管理。国企有时内部效率不高,资源配置不优。资本市场要求公开透明,接受监管和股民监督,倒逼成飞优化流程,提高运营水平。军工企业结合产业和资本,能走上更高质量的发展路子。这笔交易也让中航电测受益匪浅。从小公司变身龙头,总资产从39.7亿元跳到1256亿元,2023年预计净利润25.2亿元,市值可能破千亿。业务从测控扩展到整机,产业链地位提升。
从国家层面看,这事儿是军工改革的棋子。近年来,国企改革强调证券化,国资委鼓励把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成飞是航空工业集团的核心,证券化能盘活资源,带动产业链。其他企业如沈飞、西飞可能跟进,提高整体证券化率。通过资本市场,国家能更高效支持国防工业,比单纯财政投入灵活。
交易进程呢?2023年1月公告后,停牌。7月细节出炉,11月深交所受理申请。2024年6月恢复审核,7月11日并购重组委通过。8月6日证监会同意注册。2025年1月6日完成交割过户,成飞注入中航电测,公司更名为中航成飞。1月7日拟更名公告,1月10日正式回应,1月22日工商变更完成。现在,2025年7月底,公司运营正常,股票交易活跃。
影响方面,对成飞是利好。资金充裕后,歼20产量增加,改进型推进更快。六代机预研有更多投入,技术创新加速。中国空军装备水平提升,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产业链拉动,上游材料供应商和下游配套企业订单增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经济效益明显。
中航电测变大后,业绩拉升。2024年归母净利润25.2亿元,2025年预测39.89亿元,2026年50.41亿元。业务聚焦军机主业,营收结构优化。但整合有风险,如果管理跟不上,可能出问题。不过集团有准备,监督到位。
有人质疑174亿太便宜。评估值240亿扣除后是合规价,不是卖给外人,而是内部腾挪。长远收益远超数字,歼20是国防重器,价值没法单纯用钱衡量。证券化是为了让成飞更强,不是变卖。
最新进展,到2025年7月,中航成飞披露上半年业绩,营收增长稳健。重组后,公司加强先进装备保障,生产线优化。航空工业集团整体受益,证券化率提升。类似案例增多,军工板块股市活跃。
这事儿反映出中国军工企业的现实困境和出路。成飞强大却资金短缺,重组借壳是实用办法。比起直接上市,省时省力。外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不光是资本运作,更是战略布局。蚂蚁吞大象的表象下,是航空工业的深层变革,推动国防现代化。
中航电测原业务虽小,但技术专精。传感器和测控是飞机神经系统,重组后与成飞互补,形成完整链条。集团控股确保稳定,避免私有化风险。
风险点不能忽略。重组后资产庞大,管理难度增。如果内部协调不好,效率可能下降。资本市场波动大,股价虽涨,但外部环境如国际形势影响军工股。集团需持续优化。
对投资者来说,这是个机会。中航成飞市值潜力大,军工主题热。但要理性,军工企业盈利稳定却不高,更多看长远。
国家政策支持是关键。国企改革文件强调资产注入,航空工业响应积极。未来更多军工资产上市,资本市场将成为国防资金来源之一。
总的来说,这笔交易用意深远。174亿不是卖价,而是重组门槛。成飞借此腾飞,中航电测升级,中国航空工业获益。蚂蚁吞大象的比喻有趣,但本质是集团一盘棋,值得关注。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