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移民从19世纪中叶开始涌入,大多来自广东、福建那边,赶着英国人开埠的机会来讨生活。
到了20世纪中叶,新加坡还是英国的港口,日子过得紧巴巴。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联邦,本想抱大腿,结果种族矛盾闹得不可开交,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各有心思,两年不到就分家了。1965年8月9日独立那天,新加坡没资源,没后盾,失业率高得吓人,人均GDP才500美元左右。
李光耀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稳住阵脚。他推行英语为官方语言,不是偏向谁,而是让所有族群都能用得上,还方便跟国际接轨。住房政策也狠,组屋建起来,强制不同种族混住,把邻里关系捏合了。教育上推双语,但英语是必修。
李光耀对华人身份的看法,从来就不是简单的情感牌。他自己祖籍广东梅州,家里说客家话,但从小在英文学校念书,剑桥大学拿法律学位,回国后还办律师事务所。建国后,他反复强调,新加坡不是中国人的国家、马来人的国家,而是新加坡人的国家。
为什么?因为周边马来西亚、印尼这些邻居,对华人敏感得很。独立初期,印尼的苏哈托上台,种族屠杀华人那事儿闹得沸沸扬扬,新加坡要是贴中国太近,立马成靶子。冷战时期,美国是靠山,苏联那边还说新加坡是中国代理,这帽子扣下来,新加坡外交就黄了。
所以,李光耀定调,保持距离,先跟美国、日本走近,经济上吸引外资,建工业园、港口,很快就起飞了。
1976年,李光耀第一次访华,谈了东南亚稳定。这趟访问后,中国媒体发了照片,他有点不乐意,说下次得先问问,体现新加坡的主权。1987年再去,参观恭王府时,坚持用英语交流,明明中文溜得很。这是在划清界限:新加坡代表的是国家,不是海外华人。
建交拖到1990年10月3日,比其他东盟国家晚了好几年。为什么晚?李光耀算盘打得精,当时东盟对共产中国警惕,新加坡要是急吼吼建交,邻居们得炸锅。
建交后,经济合作起步了,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项目上马,新加坡派团队帮规划、管理,教中国人怎么搞高效园区。这项目赚了钱,也传了经验,但李光耀总叮嘱,别光出力,得有回报。
进入1990年代,李光耀转任内阁资政,继续管外交。1990年卸任总理后,他推动更多合作,像广州知识城、天津生态城,这些都是中新联手搞的。但每次谈起,他都点明,新加坡是独立的,别混为一谈。
2000年后,中国经济腾飞,新加坡搭车不少,贸易额年年涨,华人企业去大陆投资,学华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李光耀鼓励学中文,说中国市场大,能占便宜,但底线是身份认同。
他出过书,《从第三世界到第一》,里面直说,新加坡华人虽多,但几代人下来,根扎在这里,利益跟中国不一样。
李光耀看问题长远,2013年那本书里,他比喻中国是航空母舰,新加坡有自己的引擎,不会跟着走。意思是,合作搭顺风车可以,但航线自己定。
李光耀的表态,也影响了后来的政策。
儿子李显龙接班,延续多元路线。2017年“一带一路”启动,新加坡积极参与,投资港口,但强调自主。2020年疫情,中新疫苗合作快,但新加坡不全押宝一边。经济数据看,新加坡人均GDP超6万美元,金融中心全球前茅,这靠的就是独立外交。
参考资料
新加坡为何是东南亚最后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澎湃新闻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