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模型论坛十周年学术年会“承前启后:协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携手迈向2035美丽中国”即将于2025年5月22日-23日在北京召开。
本届年会将邀请业内专家进行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进展的分享及讨论,并设立IAM模型与CGE模型:前沿进展与多模型比较、可再生能源驱动的新型电力系统、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实践、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森林可持续经营、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技术路径、转型金融赋能:驱动能源行业低碳转型新引擎、公正转型发展进程及地方实践、“双碳”目标下的矿山生态修复与资源再利用、中长期绿色低碳转型与区域协同发展关键问题 等9个主题平行论坛。期待您的参与和讨论。
【时间】2025年5月22日-23日(周四-周五)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辽宁大厦7层、8层
【会议形式】现场会议
报名通道开启
本次论坛为现场会议
主办方将进行报名确认,报名成功者将在会前一天收到参会短信确认通知,请您凭确认短信及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现场参会。(转发短信无效)
名额有限,欲报从速!
5月22日(周四)
8:30-9:00 签到
9:00-9:20 主办方致辞
主持人
秦 虎 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CEMF项目副主任
发言嘉宾
薛 澜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CEMF项目主任
李善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CEMF学术委员
9:20-10:30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十周年学术委员特别对话
主持人
张建宇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首席发展总监,CEMF学术委员
对话嘉宾
韩文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顾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CEMF学术委员
胡秀莲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陈 迎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单葆国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院长)
鲁 玺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周 胜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苏 斌 新加坡国立大学能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10:30-12:30 主旨发言
主持人
韩文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顾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CEMF学术委员
10:30-10:50 主旨发言一
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
发言嘉宾
贺克斌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 、CEMF学术委员会主席
10:50-11:10 主旨发言二
”十五五“与绿色低碳发展
发言嘉宾
刘世锦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11:10-11:30 主旨发言三
初心满意,使命一流——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发言嘉宾
刘顺达 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会长,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副部长级)
11:30-11:50 主旨发言四
陆地碳汇与牧区能源转型
发言嘉宾
王艳芬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
11:50-12:10 主旨发言五
中日绿色能源与绿色发展合作——新的机遇与挑战
发言嘉宾
薛进军 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访问教授
12:10-12:30 主旨发言六
守护气候的全球行动:挑战、需求与机遇
发言嘉宾
Elmar Kriegler 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转型路径”研究部门负责人,波茨坦大学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教授
12:30-12:40 CEMF十周年回顾与展望
发言嘉宾
高 霁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秘书处
(以姓名拼音排序)
陈 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全球气候治理和气候政策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或主要承担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的重要研究课题,发表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各类成果100余篇(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主要作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COMEST)委员。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等。
韩文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顾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研究领域涉及能源数据库、能源管理信息系统、能源供需预测、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西部能源开发利用、可持续能源政策、石油和天然气发展战略和国际油价、电力体制改革、节能技术政策等。主持和参加了30多项主要研究课题。独立完成、合作完成或指导项目组成员(包括博士、硕士、助研等)完成研究报告40多篇;独立或作为第一、第二作者在内部刊物或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文章和学术论文40篇。先后在10多项委、院重点课题和重要国际国内合作课题中担任负责人,组织和主持研究工作。先后有7个研究项目获得10个奖项。是目前能源经济研究方面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
贺克斌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环境工程专家,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多介质复合污染与控制化学”创新群体带头人。长期致力于大气复合污染特别是PM2.5的研究,在大气颗粒物与复合污染识别、复杂源排放特征与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方面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发表SCI学术论文350余篇,获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科扎雷利奖。出版专著6部。2018年获联合国环境署“气候与清洁空气奖”团队奖,201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入选2018年-2021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胡秀莲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技术顾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涉及能源系统分析、能源效率与节能、能源标准、能源规划与管理、能源技术经济评价、能源政策与战略研究、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对策综合评价、GHG 减排技术政策评价、低碳发展研究与评价等。从1994 年开始担任AIM 模型(亚太地区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中国模型组的负责人。1978-2010 年底,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70 多项国内外能源效率、能源环境、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课题。目前主要从事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部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支持的中国2050 年低碳发展路经、GHG 减排技术和政策评价方法及应用领域的研究和项目协调工作。
Elmar Kriegler
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转型路径”研究部门负责人。主要聚焦“减缓与可持续发展路径”领域。专业方向包括气候变化的综合评估、情景分析与决策分析。同时在波茨坦大学经济与社会科学学院担任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教授,曾主导多项国际综合评估建模项目,并担任德国及欧盟多项研究课题的协调人或科学委员会成员。在开发“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以支持气候变化新情景研究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协调作用,目前亦是综合评估建模联盟(IAMC)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作为 IPCC 的资深贡献者,曾担任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与长期目标相符的减缓路径”、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转型路径”以及《全球升温1.5 °C特殊报告》“1.5 °C减缓路径”章节的主要作者。在国际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论文逾80篇,自2018年以来连续多年被 Clarivate Analytics 评为“高被引学者”。
李善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1981年至今就职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历任发展预测研究部副部长,部长,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兼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研究员等职。曾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委级重点项目,以及UNDP、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资助的项目。2007年2月1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会上做国外区域发展情况的报告。2014年获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主要从事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与预测,宏观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和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宏观经济模型研制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刘世锦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研究领域包括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主要涉及企业改革、经济制度变迁、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与政策等。先后在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文章二百余篇,独著、合著、主编学术著作 10 余部。主要著作有《陷阱与高墙:中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与选择》《在改革中形成增长新常态》《新倍增战略》《从反危机到新常态》《经济体制与效率分析导论》 等。多次获得全国性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奖励,包括两次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特等奖等荣誉奖项。
刘顺达
教授级高工,现任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会长。历任能源部电力司综合处副处长,办公厅部长办公室副主任,湖南省电力局(电力公司)副局长(副总经理)、党组成员,中国华东电力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福建省电力工业局局长、党委书记,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和总法律顾问,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大唐国际发电公司董事长,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副部长级)。
鲁 玺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教授。2011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担任哈佛大学讲师,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低碳能源、气候变化与环境复杂系统建模与政策研究,包括风能与太阳能潜力评估技术,多能互补与多系统优化综合效益大数据建模,城镇化、低碳发展与大气污染控制的协同效益研究等。
秦 虎
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CEMF项目副主任,管理学博士。在加入EDF的近二十年间,推动EDF与中国相关研究机构、大学和政府之间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内容包括环境市场、环境立法与政策、能源转型、甲烷排放控制、大气污染治理、低碳技术创新等领域的政策研究、能力建设、试点示范与国际交流等工作。多年参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的政策研究工作,以及国际环境执法与守法网络(INECE)在中国的合作。牵头发起了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该论坛由EDF与清华大学共同成立,旨在为国内外的专业建模团队和决策者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同时,推动建立了国内最大的环境执法人员网上培训平台。专业领域包括气候治理、能源转型、甲烷减排、环境执法、排放交易和碳市场、新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发表相关研究论文二十余篇。现为美丽中国百人论坛成员、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第二届主席团成员。
单葆国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院长)、党委委员,《中国电力》杂志社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国家电网公司规划计划专业领军人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智慧用能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宏观经济运行、能源电力供需分析等领域的研究与咨询工作。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等单位委托的重大课题,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能源局软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等。
苏 斌
新加坡国立大学能源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能源系统建模团队负责人,同时担任新加坡节能和低碳路径发展研究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和环境经济与政策、能源与气候变化、能源环境系统建模和分析。现任Energy Policy(SSCl&SCl)期刊主编,Energy Economics(SSCl)期刊副主编,以及多个国际期刊的客座主编、副主编和编委,在新加坡主持和参与三十多项能源环境的研究项目。
王艳芬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会士,中国生态学会会士。长期致力于土壤生态学研究。聚焦土壤碳库的形成与稳定性维持机制及生态系统稳态转变前沿领域,发展了草地土壤碳库系统稳定性理论,揭示了系统稳态转变的能量学本质。主持国家基金委重大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任务等重大科研项目。任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肥料科学中心副主席、发展中国家妇女科学组织中委会主席;Science Bulletin、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等期刊编委。在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Nature Communications、National Science Review、Science Bulletin、Global Change Biology、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等期刊发表论文350余篇,获首届“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青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奖励。
薛进军
发展经济学博士,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访问教授,日本名古屋大学-中创碳投碳中和创新联合实验室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联席院长、全球价值链研究院特聘专家,湖北经济学院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大学和学院的兼职教授。曾任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耶鲁、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等。出版《低碳经济学》、《不平等的增长》等多部中、英、曰文著作,在国际期刊 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Energy Economics 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中英文刊物发表论文一百多篇,担任多个英文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编委和客座编辑。
薛 澜
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能源论坛项目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兼任国务院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战略咨询与综合评估特邀委员会委员、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科学、技术和创新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非常任高级研究员、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网络(SDSN)领导委员会联合主席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杰出贡献奖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科技创新政策,危机管理及全球治理等。
张建宇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联盟)首席发展总监,“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研究院)执行院长。全面参与了联盟的组建工作并领导了研究院的研究工作。作为环境和公共政策领域的资深专家,专注于市场手段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深度全程参与了中国二氧化硫交易市场和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工作。同时,是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的开创者,并一直全权负责中国项目的运营(1999年至2021年)。曾协助建立并参与管理了中国第一家专业化的中外合资环境咨询公司,并曾作为美国空气和固体废弃物协会(AWMA)代表,参与并执行了最早的中美环境双边合作项目。是阿斯彭(ASPEN)研究所中国英才计划成员,阿斯彭全球领导力网络成员。是香港大学的客座教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特邀顾问。曾担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及全球知名企业的董事会顾问。是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的常务理事, 和北京环丁公益基金会的监事。
周 胜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持或者参与的研究工作包括全球背景下的中国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全球碳市场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工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路线图,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峰值,非化石能源在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中的作用,核能在中国能源供应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核能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氢能在中国能源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研究方向为能源模型与能源政策,核能和氢能政策,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市场。
本次会议由中国能源模型论坛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气候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技术联盟、中节能衡准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辑部共同协办,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承办。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与美国环保协会共同发起成立,旨在为国内外的专业建模团队和决策者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推动能源、经济、环境、人类健康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对话,推动中国能源与环境模型的能力建设,提升中国能源与环境决策的科学水平。
在过去十年里,CEMF与国内外200多家合作伙伴先后完成了主题研究01(中国碳排放峰值的多模型比较研究)、主题研究02( 中国低排放发展战略研究(2015-2050)),并正在开展主题研究03(2035:低碳发展与美丽中国),通过多模型比较,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推进能源转型、制定中长期排放战略等工作提供了大量研究成果和政策参考,也促进了能源模型的开发应用、交流研讨和人才培养。
供稿丨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
编辑丨王瑞琪
审核丨朱旭峰
更新时间:2025-05-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