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狂喷Waymo十年白干,纯视觉真能把激光雷达按在地上摩擦?

2025年,特斯拉启动自动驾驶服务后,马斯克便嘲讽Waymo,称十年的努力,还不及自己这一夜的成果。但了解自动驾驶的人都清楚,马斯克这番话显然有失偏颇。要知道,Waymo早已开展无人出租车服务,其技术成熟度是有目共睹的。再看两者的技术路线,特斯拉是纯视觉,这一方案确实成本更低,但也面临着不少安全上的质疑。而Waymo是激光雷达,在安全保障上却有着独特的优势。所以,这场技术路线之争,绝非马斯克一句话就能盖棺定论的。

纯视觉并非全方面碾压激光雷达

特斯拉的纯视觉与Waymo的激光雷达,在工作原理上存在本质区别。其中,纯视觉的核心优势在于成本较低。他主要依靠摄像头捕捉道路上的车辆、行人、交通信号灯等各类信息,再通过算法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同时结合海量行驶数据的训练,让系统逐步具备应对不同环境的能力。不过,这一方案也存在明显短板,在夜间或大雾等恶劣天气下,其性能会大幅下降——由于受环境影响,无法直接获取深度信息,即便通过算法进行推测,精度也远不及激光雷达。且在计算资源有限时,还可能出现响应迟缓或误识别的问题。此外,纯视觉方案的探测距离也相对较短。

Waymo的激光雷达对比特斯拉的纯视觉,在大部分情况下,表现更为稳健。激光雷达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激光,利用反射信号测量周围物体的距离、形状和位置,再凭借3D建模能力,构建出周围环境。这一方案具备诸多优势——不仅不受光照条件和极端天气影响,探测距离也更长,在自动泊车和高精度地图构建等场景中表现尤为出色。但短板也十分突出,单颗激光雷达成本就超过3000元,而一辆车为实现更全面的环境感知,往往需要配备多个激光雷达,再加上数据标定和处理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撑,整体成本会显著攀升。此外,安装激光雷达的车,车顶都会凸出一块,很影响车辆美观。

通过两者对比来看,纯视觉虽然成本更低,车身更简洁。但是极端天气下性能受限,且探测距离短,不适合跑高速,并不能做到碾压激光雷达。而激光雷达不受浓雾等极端天气影响,能精确获取周围环境信息,且探测距离更长。因此,在选车时,如果看重智驾能在各种天气下的稳定表现,且不考虑成本,那激光雷达的性能比纯视觉要更强。

两种方案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辅相成

纯视觉与激光雷达的未来,在于技术互补的融合。这种融合既能保留纯视觉的低成本优势,又能借助激光雷达提升车辆在复杂场景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蔚来ET7就是案例,其“激光雷达+800万像素摄像头”的组合。可智能分配两者的工作权重,数据显示,在极端天气下,该车型自动驾驶系统的接管率比纯视觉方案降低60%,复杂路口的通行效率则提升30%。

在纯视觉与激光雷达技术互补的同时,我国的科技企业在激光雷达研发上取得了显著进展,极大降低了成本。如禾赛科技,通过自研芯片,实现了激光发射和接受通道的统一控制,使得装配成本降低40%,旗下的ATX产品凭借技术与规模优势,单价已下探至1500元以下,并且随着产量提升,成本也会进一步降低。此外,速腾聚创的MX激光雷达,电路板面积已经优化到50%,功耗降低40%,成本直接腰斩,价格有望打到1000元,加上供应链国产化带来的成本降低、工艺升级,价格也会越来越低。

通过技术融合和成本降低,我们可以看出,马斯克口中的“纯视觉碾压激光雷达”不过是噱头。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是实现零事故,而这需要不同技术协同发力,未来也会有更多类似蔚来ET7的车型出现,并且更优惠,让安全与效率在行驶中并存。

(文/自航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2

标签:科技   摩擦   激光   视觉   成本   特斯拉   技术   天气   方案   距离   优势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