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天安门广场,大家脑子里肯定蹦出开国大典、国庆阅兵啥的,这地方不光是北京的心脏,也是整个国家的象征。但你知道吗,1958年那会儿,国家正百废待兴,钱粮都紧巴巴的,毛主席却突然提出要把天安门广场修大点,能不能搞到容纳100万人的地步?这事儿听起来挺“浪费”的,尤其那时候中苏关系闹僵,苏联援助断了,国内经济压力山大。很多人当时就纳闷了,为什么非得这么干?
天安门广场的根儿得追溯到明朝。明成祖朱棣1406年迁都北京,就开始建这地方,本来是皇宫前门的广场,叫大明门,周边围墙高筑,百姓根本进不去。清朝入关后,改叫大清门,继续当皇家专属区。广场面积也就几万平方米,够皇帝们检阅军队用。到了民国,北平丢了首都地位,广场渐渐破败,杂草丛生,成了个没人管的空地。抗日战争和内战期间,更没人顾得上修,墙倒屋塌,臭水横流。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起义投诚,解放军进城时,看到这景象,很多人觉得定都北平不合适,得另找地方。但毛主席力排众议,坚持北京为首都,因为历史地位和地理位置摆在那儿。刚解放那阵子,国家还没统一,资源有限,只能先简单清理。包括军队、市民和干部,大家自发上阵,几个月下来,把障碍物拆了,墙刷白了,面积恢复到5.4万平方米。挤挤能容15万人。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就在这儿办了,来了30万人,虽然比现在小,但已经是极限了。那时候全国还没稳定,南方还在打仗,全国上下勒紧裤腰带,哪有闲钱大修。
转眼1950年,国家北方基本稳住,中央下令正式修整天安门广场。彭真当时是北京市市长,接了这活儿。他综合各方意见,搬标识、拓路、建观礼台,花了四年,把面积翻倍到11万平方米,能容30万人。搁谁看,这已经够大了。比比国外,莫斯科红场9万平方米,美国白宫广场7万多,中国人口是他们的三倍,广场小点也正常。但毛主席和周恩来不这么想,他们觉得跟国家规模不匹配。中国6亿人,未来发展快,广场得长远规划。彭真汇报时,领导直摇头,太小了。彭真头疼,但也得继续干。主要拆宫墙和民房。宫墙好拆,没人反对,很快就加了1万平方米。民房难办,涉及上万户,北京市民住习惯了,得给拆迁费,还得说服大家。政府发起倡议,强调是为国家面子,大家大多理解,配合搬走。1954年左右,广场基本定型,但这只是暂时的。
1958年,国家形势复杂。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专家,援助减,国内搞大跃进,经济压力大。但正好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得办场大庆典,展示成就。6月,北京市委向中央请示,提出改城市面貌,包括拓宽天安门广场。8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开会,决定大规模扩建广场,同时建“国庆十大工程”,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是重点。
毛主席审计划书时,直接问能不能容纳100万人。这话一出,大家都愣了。那时候广场才11万平方米,扩到100万人,得翻好几倍,费用上亿,工人上万,时间紧迫,就一年。为什么这么要求?首先,规划长远。中国人口多,经济起飞在即,广场小了以后还得重修,那更费钱。一次性建大,省事儿。其次,10周年庆典规模大,得展示武器、成果,群众得多,挤了不安全,还丢脸。国际上,苏联美国盯着,要是办小家子气,他们就看扁中国。建大广场,能震慑外敌,显示凝聚力。毛主席不是好大喜功,这决定基于实际,考虑国家形象和未来发展。周恩来和彭真一想,也认可,马上推进。
扩建从1958年9月启动,10月上旬拆迁完成。拆了10129间房子,包括中华门。这门是明代遗物,本来在中轴线上,拆了腾空间。北京市民响应快,一个月搞定。工程队几万人,包括解放军和群众,很多自愿干,不拿工资,就为国家。人民大会堂西侧建,10月25日奠基,能容1万人,面积17万平方米。东侧两博物馆,各8万多平方米。广场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总44万平方米,正好容100万人。工期九个半月,从1959年1月动工,9月底完工。材料全国调,钢材水泥从各地运来。质量把关严,设计方案中央亲自定。毛主席、周恩来、陈毅等领导多次过问,确保安全。1959年4月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5月揭幕,高37.94米,碑文毛主席题写。城楼也修了,琉璃瓦重铺,长安街拓宽。整个工程提前几天完,成本控制在预算内,虽大,但值。
这扩建听着“浪费”,但实际聪明。50年代中国穷,苏联一撤,外汇没了,国内工业农业刚起步。但广场是门面,10周年庆典得亮堂。1959年10月1日,70多万人聚会,部队阅兵,飞机飞过,国际媒体报道,效果拔群。苏联美国不得不承认中国变强。广场建好后,没再大动,到现在还用着,证明决策对头。毛主席的眼光长远,不是一时兴起。搁普通人,可能就图省事儿建小点,但国家事儿,得想长远。
广场成世界最大城市广场,44万平方米,够大庆典用。以后国庆、两会都在这儿办,象征稳定。经济上,虽花钱,但拉动建筑业,工人学技术。政治上,增强自信,国际地位升。毛主席这决定,表面“浪费”,实则投资未来。中国人口基数大,城市化快,北京作为首都,基础设施得跟上。要是建小了,现在早超载了。
当然,那时代条件苦,工人条件差,但大家齐心。工程安全记录好,没大事故。完工后,广场铺花岗岩,排水系统好,耐用。至今维护简单,基本原样。1976年毛主席逝世,又在天安门南建纪念堂,占原中华门位,半年完工,继续用广场空间。可见,1958年规划留余地。
总的看,毛主席提出容纳100万人,不是铺张,是战略眼光。国家穷时投资形象,换来长远益处。搁现在回想,这事儿接地气,证明领导考虑周全。中国发展靠这种一步到位思维。要是每次小打小闹,早累趴了。广场现在天天人来人往,游客国内国外,证明价值。历史就是这样,表面看花钱,里头有道理。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