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起中国的俄罗斯族,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咱们国家有56个民族,俄罗斯族就是其中一个,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跟咱们的渊源可深了。最早的俄罗斯人跑到中国来,不是为了旅游啥的,而是因为各种历史原因迁过来的。现在的俄罗斯族人,已经不是那种纯欧洲长相的金发碧眼了,经过几代人混居通婚,外貌上越来越像汉人或者蒙古人、新疆人了。更关键的是,他们对中国的归属感特别强,很多人从小就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压根儿不觉得自己是外来户。
先说说俄罗斯族是怎么形成的吧。这得从清朝说起。顺治元年,也就是1644年,沙皇俄国的士兵侵入黑龙江地区,被清政府俘虏后,有些人就留在了北京,编入八旗当兵。这些人后代渐渐成了最早的俄罗斯族雏形。那时候他们叫“色目人”,地位还挺高的,比汉人高一级,但人数少得可怜,大概就一万人左右,没啥大影响。到了康熙年间,又有上百俄罗斯士兵从黑龙江迁到北京,姓罗、何、姚啥的,很多现在北京的这些姓氏都跟他们有关系。
真正大批迁入是18世纪以后。沙俄那时候封建奴隶制严重,农奴被当成财产买卖,生活苦哈哈的,好多人为了逃命就往南跑,跑到中国的新疆伊犁、内蒙古和东北定居。还有些贵族为了躲战乱也跟过来。19世纪中叶,中俄边境贸易放开了,商人来来往往,通婚也多了起来。光是蒙古额尔古纳一个地方,20世纪初就有1000多户俄罗斯人,总人口5000左右。算下来,那时候全国的俄罗斯族已经不少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内战打得天翻地覆,更多白俄逃到中国东北和新疆,人数一度飙到几十万。
苏联建国后,情况又变了。中苏关系好那会儿,交流频繁,有些苏联人因为大清洗啥的,也跑到中国来。1935年,新疆的俄罗斯人就被正式认定为少数民族。1953年,全国的俄罗斯族被定为一个民族,总人口有15万多。现在呢,根据2021年的数据,只有1.6万多人了。为啥少了?一部分回苏联了,一部分因为通婚,血统混了,很多人被算成汉族了。但不管咋说,他们的根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扎牢了。
俄罗斯族的形成,说白了就是历史大潮推着走的。从最早的俘虏兵,到逃亡农奴,再到革命难民,每一波都带着自己的故事。但他们没形成大块聚居区,而是散在边疆,慢慢跟当地人混在一起。这过程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得几代人才能见效。最早来的那些俄罗斯人,长得典型欧洲:高鼻梁、深眼窝、金头发蓝眼睛,跟中国人泾渭分明。但时间长了,问题就来了。
通婚是关键。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俄家庭多是中国男人娶俄罗斯女人。这在当时挺常见的,因为俄罗斯女人多是逃难来的,生活不容易。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从小听俄语长大,但长大后得跟中国人打交道,汉语就成了主流。第二代移民的父母是中国人,孩子上学、工作都用汉语,俄语渐渐淡了。第三代、第四代呢?他们可能还知道点俄罗斯节日,比如圣诞啥的,但日常就是中国人了。算时间,50年代的俄罗斯族已经是第三四代了,外貌上变化就明显了。
现在俄罗斯族的长相汉化得厉害。欧洲人眼眶深,五官立体,但皮肤毛孔大,容易有雀斑啥的。亚洲人皮肤细腻,但轮廓平一些。俄罗斯族混血后,拿了欧洲的鼻梁和眼睛,又加了亚洲的皮肤和脸型,颧骨高了点,脸拉长了,看起来像蒙古人或新疆人。举个例子,长春有个俄罗斯族姑娘叫柳芭,她在抖音上火了,50万粉丝,穿汉服跳俄罗斯舞,长相就是那种混血味儿:眼睛蓝蓝的,但脸型圆润,头发浅棕,不像纯俄罗斯人那么尖下巴。东北的俄罗斯族,现在说一口东北话,出去别人都分不清。
这种汉化不是光外貌,文化上也融得深。饮食上,他们本来爱黑面包、罗宋汤,现在多吃饺子、面条,偶尔加点酸奶啥的。节日呢,过春节比过俄罗斯圣诞起劲。语言上,俄语会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家庭干脆全用汉语。教育上,他们跟汉族孩子一样上学,读同样的书。改革开放后,俄罗斯族人进城多了,在北京、上海做生意或上班,生活方式跟城里人没两样。但他们也没全丢俄罗斯味儿,比如忌讳13这个数,或者婚礼上扔花束,这些小习俗还留着。
人口分布上,俄罗斯族主要在新疆、黑龙江、内蒙古。2020年数据,新疆有8935人,占全国一半多;内蒙古5020人;黑龙江黑河、齐齐哈尔啥的也有几千人。东北曾经是重镇,20世纪初有几十万白俄,现在只剩600多人了,大多散了。北京、上海有零星的,干文职或贸易的。总的来说,他们不爱聚堆,散居为主,这也帮他们更快融入。
说起对国家的认同感,这事儿俄罗斯族做得特别到位。很多人从小就被教育“我们是中国人”,爷爷奶奶那辈儿就这么教。拿董德升来说,他是东北俄罗斯族第四代,网名叫彼得洛夫,长得白白高高,但家里从小禁说俄语,就为了强调中国身份。他现在是网红,拍视频讲中俄文化,但从来不说自己是外国人。这样的例子多着呢。
最有代表性的还是林虎将军。他1927年生在哈尔滨,父亲是山东招远人,母亲是俄罗斯女人,所以他一半俄罗斯血统。原名林根生,五岁父母双亡,进孤儿院,后来寄养山东。1938年加入抗日队伍,当勤务兵,1939年进干部班。1944年进抗大,1945年东北解放后进航空队。1949年开国大典,他22岁,驾驶飞机飞过天安门两次。1950年抗美援朝,他任空军副团长,击落美机,还跳伞生还。1958年指挥“三比零”空战,击落三架台机。1985年升空军副司令,1988年授中将。1997年70岁去莫斯科航展,登苏-30做眼镜蛇机动,惊呆俄罗斯飞行员。2018年3月3日逝世,91岁。他一生没提过俄罗斯血统,就说自己是东北人、中国人。这不就是强烈的国家认同吗?
现代俄罗斯族的生活挺接地气的。新疆伊犁的俄罗斯族乡,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总人口4000多,半数是俄罗斯族。他们种地、养牛,夏天去额尔古纳河边钓鱼,冬天堆雪人,但手机上刷抖音,看新闻都用中文。年轻一代上网多,学英语俄语,但职业多是公务员、教师。东北的剩不多了,但那些人多在黑河做边贸,卖松子、买伏特加啥的。北京的俄罗斯族开餐厅,卖正宗罗宋汤,但菜单上全是中文。
文化融合上,他们的亚俄罗斯文化挺有特色的。受汉族影响大,但留了点斯拉夫味儿。比如音乐,俄罗斯民歌混进东北二人转,听着别有风味。节日上,过复活节,但也包粽子。教育里,学校教俄语,但选修课为主,大多孩子还是汉语为主。族内通婚率低,鄂伦春族啥的族外婚高,俄罗斯族也类似,88%外婚,这加速了汉化。
当然,融合也有挑战。俄语传承难,老一辈会,新一代不会,文化快丢了。有些人想学祖先语言,但机会少。人口少,10万以下民族,政策倾斜,但他们不爱闹事儿,就想安静过日子。西方媒体有时炒新疆事儿,但俄罗斯族人自己说,生活好着呢,没那些乱七八糟的。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