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340亿美元的大单,几句 “零关税” 的承诺,两个中国多年深交的朋友,转身投向了特朗普。越南签字、柬埔寨跟进、印尼加码,三国动作真快。
7月初,特朗普政府推动 “对等关税” 进入最后72小时倒计时。从越南到印尼,从纺织品到镍矿,从钢铁到支付系统,中国正目睹着周边友国在关税压力下 “倒戈”。
6月,越南刚刚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7月6日,金砖峰会发布联合声明,隐晦批评美国的单边关税政策。
特朗普立刻回应:“任何支持金砖反美政策的国家,加征10%关税。”
数据来源:观察者网 2025-07-07 【特朗普威胁:任何与金砖国家反美政策结盟的国家,关税再加10%】
在这样的高压态势下,一场围绕着关税与地缘政治的 “选边站队” 大戏,在东南亚这片土地上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帷幕。
当华盛顿放出可能对全球170国加征 “对等关税” 的风声时,大部分东南亚国家还处于观望的犹豫状态,越南却如同惊弓之鸟,第一个坐不住了。其以令人咋舌的速度与美国敲定了一份协定,这一协定堪称在巨大压力下 “割肉求生” 的典型范例。
根据协定内容,越南商品若想进入美国市场,需缴纳至少20%的关税;而美国商品进入越南,则能享受零关税的优厚待遇。更为严苛的是,美国还专门添加了一条极具针对性的条款:任何国家试图借道越南转口货物至美国,一律加征40%的惩罚性关税。
这一规定犹如一把利刃,精准地刺向了那些试图通过第三方转口贸易规避美国高额关税的企业。
从军事战略角度类比,这就像是在关键通道上设置了坚固的关卡,任何想要突破封锁的行动都会遭遇沉重打击。越南之所以如此 “爽快” 地答应这些看似不平等的条件,根源在于其经济结构的脆弱性。越南是典型的出口加工型国家,就如同军事上高度依赖单一补给线的部队。
在去年,其对美出口额一举冲破1000亿美元大关,美国市场对于越南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然成为支撑其经济的一根关键支柱。
越南自身既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在经济上也缺乏雄厚的家底来抵御外部冲击。一旦美国的高额关税如狂风暴雨般袭来,其国内的电子组装、纺织等核心产业,就如同战场上缺乏防护的薄弱环节,恐怕瞬间就会陷入休克状态。
所以,越南的选择实则是在严峻形势下的无奈之举,保住美国市场,维持出口的稳定,成为其当下最现实的目标,活下去才是第一位的。
然而,越南的这一 “带头妥协” 行为,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它让特朗普政府初次尝到了极限施压策略的甜头,也为后续与其他国家的谈判划定了一条极为不利的底线。
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想要在与美国的关税谈判中争取到低于20%的税率,难度堪比在强敌环伺的战场上突出重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越南的举动引发的涟漪迅速在东南亚地区扩散开来。
中国的两个传统友好邻邦,柬埔寨和印尼,几乎在同一时间面临抉择,然而它们所展现出的姿态却截然不同,宛如两条分道扬镳的道路。
柬埔寨选择了沉默应对,紧随越南之后,柬埔寨副首相与美方代表举行了线上会议,并达成了一个框架协议。
但奇怪的是,在这份协议中,最为关键的税率信息以及柬埔寨需购买美国商品的数量等核心内容,柬埔寨方面却守口如瓶,只字不提。
这种异常的低调在外交谈判中,往往暗示着处于劣势的一方无奈接受了不利的结果。
此前,美国对柬埔寨曾放出风声,扬言可能征收高达 49% 的 “对等关税”,这一税率在东南亚国家中堪称最高的恐吓价码。柬埔寨经济结构单一,近四成的出口商品都流向美国,且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些产业如同脆弱的防线,根本无法承受如此高强度的关税冲击。所以,柬埔寨急于在美国设定的7月9日死线前 “交卷”,显然是试图效仿越南,争取获得一个相对优惠的条件。但从其遮遮掩掩的态度来看,这份协议更像是在强大压力下被迫签订的城下之盟。
与柬埔寨的沉默不同,印尼则采取了一种近乎豪赌的策略,将所有筹码都推上了牌桌。印尼首席经济部长高调宣布,正与美国洽谈一笔高达340亿美元的超级大单。
这份 “投名状” 内容丰富得令人咋舌,涵盖了从商品采购、关键矿产,到能源、国防甚至金融服务等多个至关重要的领域。
为了换取美国在关税问题上的 “手下留情”,印尼可谓是下了血本。印尼承诺对超过1700种美国产品降低关税,几乎将美国所有具有出口优势的产业都囊括其中。这还远远不够,印尼甚至打算在金融领域 “开门揖盗”,探讨与美国支付系统对接、放宽资本账户、便利美元交易等举措。
一旦这些计划得以实施,就相当于将自家金融体系的一部分,毫无保留地接入了美国的轨道。这对于中国与印尼一直力推的本币结算合作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本币结算的发展空间将被严重挤压。
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尼还主动与美国签下长期小麦采购协议,每年至少采购100万吨。从军事战略角度看,这一行为如同在政治上向美国的农业州献上了一份厚重的 “投名状”,以换取美国在其他方面的支持。
印尼如此不惜代价地主动迎合美国,核心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恳请美国高抬贵手,减轻关税压力。甚至在稀土等关键矿产资源方面,印尼也为美国大开绿灯,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长期以来面临的 “资源焦虑”。
美国精心策划这一系列行动,旨在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达到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战略目的。
如今,这场关税危机的战火已经烧到了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家门口。特朗普公开喊话,宣称从8月1日开始,泰国输美商品将被加征36%的关税,马来西亚商品则需缴纳25%的关税。
面对美国的威胁,两国迅速作出反应。泰国表示这与之前双方谈判的内容不符,要求继续进行谈判,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马来西亚则态度更为强硬,强调任何单边贸易措施都会对贸易和供应链造成破坏,将坚决维护本国的利益。
然而,尽管两国在口头上表现出坚定的立场,但谁都清楚,在实际的谈判过程中,来自美国的压力将会与日俱增。就如同在战场上,虽然表面上双方对峙,但弱势一方所承受的心理和实际压力却在不断加剧。
美国如此大动干戈,耗费大量精力在东南亚地区挑起关税争端,其真实目的绝非仅仅为了削减那点贸易逆差。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深远、更为险恶的战略意图,而这个意图的核心,就藏在东南亚的工厂和港口之中。
东南亚地区的许多国家,长期以来都是中国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大量的 “中国零件” 和 “中国原料”,在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国进行组装加工,随后贴上当地的标签,再转运到美国。
从表面上看,美国似乎是在对东南亚国家加征关税,但实际上,这是美国经过精心策划的一步棋,旨在通过绕一个大弯,精准地打击 “中国制造” 的出海通道。
从军事战略层面剖析,美国的这一策略类似于在战争中截断敌方的补给线。
通过设置高额的关税壁垒,切断中国产品通过东南亚转口至美国的路径,从而逐步瓦解中国在周边区域精心构建的产业链根基。这是一种釜底抽薪式的布局,一旦成功,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柬埔寨和印尼的转向,绝不是孤立的个别事件,而是美国试图重塑一条 “去中国化” 供应链的关键步骤。通过这一系列操作,美国企图将东南亚国家纳入其主导的经济体系,削弱中国在该地区的经济影响力,进而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这一步棋将整个东南亚地区推到了一个艰难的十字路口。
每个国家都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继续与中国保持紧密的经济合作,还是跟随美国的脚步,走上 “去中国化” 的道路,这不仅关乎经济利益,更涉及到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调整。
更新时间:2025-07-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