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吞”榆次,这事儿是不是越来越悬了?


最近,国家关于城市发展的政策风向愈发明显,从中央文件到地方实践,都在反复强调推动城市群、都市圈的协同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更是被多次重点提及,明确了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这一清晰的政策走向,让不少关注山西城市发展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一个老话题:太原喊了二十多年的“吞并”榆次计划,在如今强调“协同”而非“扩张”的大背景下,到底还行得通吗?那份期待多年的“扩容梦”,希望是不是真的越来越渺茫了?

先往好处想,要是太原能顺利把榆次“收”进来,对这座省会城市的改变几乎是颠覆性的。从最直观的人口数据来看,太原目前常住人口约540万,榆次所在的晋中市常住人口约330万,若能实现行政区划调整,太原总人口有望直接突破870万,一举迈过“特大城市”的门槛,这对城市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提升资源集聚能力至关重要。经济总量上,2023年太原GDP约5571亿元,晋中市约1901亿元,两者相加接近7500亿元,再加上后续产业整合带来的增长潜力,冲击8000亿规模并非空谈。

这样的“扩容成果”,放在区域竞争里意义更突出。此前,太原在与周边省会的较量中一直略显被动——2023年石家庄GDP约7100亿元,郑州突破1.3万亿元,长沙超1.4万亿元,西安也逼近1.2万亿元。若能“吞并”榆次,太原不仅能在经济总量上与石家庄打个“有来有回”,凭借人口基数扩大后的人均GDP优势,还能缩小与郑州、长沙、西安等新一线城市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行政区划的整合能打破太原与榆次之间的行政壁垒,让两地的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真正“拧成一股绳”,比如太原的装备制造业与榆次的纺织、液压产业可形成互补,武宿机场、太原南站与榆次的交通网络也能实现无缝衔接,这无疑会让太原在全国城市群中的基础地位和知名度显著提升。要是能进一步将整个晋中纳入版图,太原的发展空间和产业底气,更是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可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隔着政策导向的“鸿沟”。如今国家大力推行的城市群协同发展,核心是“抱团共赢”,而非过去部分城市依赖的“强省会”单打独斗模式。从近年来的政策文件不难看出,中央更鼓励城市之间通过一体化规划、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享来实现共同发展,而非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吃掉”周边城市来壮大自身。比如成渝双城经济圈,并未走“成都吞并重庆周边”或“重庆整合四川部分区域”的路子,而是通过两地协同互补,实现了1+1>2的效果;武汉都市圈也是以武汉为核心,带动鄂州、黄冈等周边城市共同发展,而非简单的“扩容”。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太原若仍坚持“吞并”榆次的思路,显然与当下“避免行政壁垒阻碍资源流动,推动区域协同”的导向不太契合,这也让不少人对“吞榆次”的可行性产生了怀疑。

反过来想,不“吞并”或许也不是坏事。推行太原与榆次的同城化、一体化发展,反而可能让两地的发展更均衡、更可持续。比如现在太原与榆次已经实现了部分公交互通、医保异地结算,太榆路、龙城大街东延等交通工程也在不断推进,这些举措既避免了大城市对周边资源的过度虹吸,又能让榆次居民共享太原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同时太原也能借助榆次相对较低的土地、劳动力成本,实现产业外溢和扩张。这种发展模式,不仅符合共同富裕的大方向,还能让两地居民都感受到发展的红利——榆次人不用“变”太原人,也能享受到省会级的公共服务;太原人也能在榆次找到更便捷的生活和创业空间。

但纠结点也恰恰在这里:不“吞”的话,太原想快速壮大、在全国城市竞争中“冒头”,难度似乎又大了不少。作为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太原的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一直处于相对弱势,若不能通过有效的方式扩大城市能级,很可能会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被边缘化。毕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国家政策和重大项目往往更倾向于向规模更大、竞争力更强的城市倾斜。如果太原始终困在现有的行政区划内,即便与榆次实现了同城化,在争取国家重大战略支持、吸引大型企业落户时,也可能因为“城市能级不够”而处于劣势。

所以到现在,关于太原“吞并”榆次的讨论,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既有人期待通过行政区划调整让太原“一飞冲天”,也有人认为同城化才是符合当下政策导向和区域发展规律的最优解。这份纠结,不仅关乎两座城市的未来,更牵动着无数山西人对家乡发展的期待。那么,屏幕前的你觉得,太原“吞”榆次这事儿,还有戏吗?评论区里,不妨说说你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财经   太原   城市   政策   行政区划   省会   晋中市   产业   两地   区域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