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手!李梓萌骗人真相大白,幕后黑手被揪,受害者不止一人

“真相揭,恶人折,受害者似星罗!”

提到主持“天团”,我们“老大哥”央视主持人必须占据“金字塔”顶端。

新闻界的康辉无人能敌,综艺界的董卿也是独树一帜。

当然,如今的“扛把子”撒贝宁、尼格买提也是“天花板”级别。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早已遗忘《新闻联播》前的“那支花”李梓萌。

像央视主持人这样的“段位”,对于一般人来说可望不可即。

但谁能想到李梓萌等“知名权威”,竟然被不法分子利用:可恶至极!

那么,“李梓萌骗人”究竟是怎么回事?

2025 年 9 月,来自山东的个体商户王先生在社交平台发布求助视频,称 2024 年 10 月通过某地方文旅推广活动认识李梓萌,对方以 “合作开发地方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 为由,承诺 “投资 50 万元可获得 30% 股权,年回报率不低于 25%”,并出示了伪造的 “地方政府合作意向书” 与 “平台运营资质文件”。

王先生基于对李梓萌 “公众人物” 身份的信任,分三次将 50 万元转入其指定账户,然而直至 2025 年 8 月,所谓的 “电商平台” 始终未上线,李梓萌也以 “政策调整”“技术升级” 等理由反复拖延,后期甚至失联。

王先生尝试联系其他曾参与该 “合作项目” 的商家,发现北京、河南、四川等地另有 5 人遭遇类似情况,涉及金额从 30 万元至 80 万元不等,众人随即组成维权小组,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与公安机关提交举报材料。

随着举报人数不断增加,2025 年 10 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将此案列为 “民生领域重点督办案件”,联合公安部经侦局成立专项调查组,通过调取银行流水、核查企业资质、询问相关人员等方式展开深入调查。

调查过程中,一个隐藏在李梓萌背后的犯罪团伙逐渐浮出水面:

该团伙以 “某文化传播公司” 为幌子,由张某(曾因合同诈骗被判缓刑)担任实际控制人,李梓萌作为 “门面” 负责对外宣传与接洽,另有 3 名成员分别负责伪造文件、财务转账、技术伪装(搭建虚假平台演示页面)。

调查组发现,该团伙自 2024 年 5 月起,便以 “文旅项目投资”“特色产品推广” 为噱头,针对个体商户、小型企业主开展欺诈活动,通过在地方文旅展会设展、线上平台发布 “成功案例” 等方式包装李梓萌的 “专业形象”,吸引受害者参与 “投资合作”。

为查清欺诈细节,调查组前往李梓萌此前宣称的 “合作企业” 与 “政府对接部门” 核实,结果显示,所谓的 “地方政府合作意向书” 系伪造,加盖的公章为扫描合成;提及的 “电商平台技术合作方” 从未与该团伙有过接触;

甚至李梓萌对外展示的 “过往成功项目数据”,均为通过数据软件篡改的虚假信息。

更关键的是,调查组通过银行账户追踪发现,受害者投入的资金并未用于 “项目开发”,而是被团伙成员瓜分 —— 张某将其中 40% 用于偿还个人债务与购买奢侈品,李梓萌获得 25% 作为 “宣传提成”,剩余资金则被用于支付房租、员工工资等日常开支,形成典型的 “拆东墙补西墙” 欺诈模式。

截至调查结束,调查组共核实受害者 23 人,涉及金额累计达 1280 万元,部分受害者因资金被套牢,导致自身经营的店铺面临倒闭风险。

张某对组织策划诈骗活动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称 “利用李梓萌的公众形象更容易获取信任,没想到会引发国家层面的调查”。

事件真相公布后,引发社会各界对 “公众人物参与商业合作” 的讨论。不少受害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初选择投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梓萌 “经常参与地方公益推广,看起来靠谱”,却未想到其背后存在犯罪团伙。

法律专家指出,此类案件中,犯罪团伙往往利用公众对 “公众人物” 的信任降低警惕,通过伪造官方文件、夸大收益等方式实施欺诈,受害者需提高风险意识,对 “高回报率”“短期见效” 的投资项目保持谨慎,必要时可通过政府官网、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实相关资质。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借此案发布消费提示,提醒个体商户与企业主,在参与商业合作前,务必通过正规渠道核查合作方资质,签订合同前咨询法律专业人士,避免因盲目信任遭受财产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中,国家相关部门的快速介入与高效调查,为受害者维权提供了重要支撑。

专项调查组不仅查清了案件事实,还同步推动地方文旅部门完善 “合作方资质审核机制”,要求今后地方文旅推广活动中,对参与合作的公众人物及企业,需提前通过市场监管部门核查信用记录,避免类似欺诈事件再次发生。

截至 2025 年 11 月 15 日,已有 12 名受害者收到部分追缴资金,剩余资金的追缴与返还工作仍在推进中,公安机关表示将 “最大限度为受害者挽回损失”。

从事件发酵到真相大白,李梓萌的 “公众形象” 彻底崩塌,背后犯罪团伙的落网也再次证明,无论借助何种身份、何种手段实施违法犯罪,都难逃国家法律的制裁。

此次案件不仅是一起单纯的经济欺诈案,更为公众敲响了警钟 —— 在商业活动中,对 “公众人物” 的信任需建立在理性判断与资质核查的基础上,而国家相关部门对民生领域违法犯罪的 “零容忍” 态度,也为维护市场秩序与民众权益提供了坚实保障。

官方信源及链接: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关于 “李梓萌涉嫌欺诈” 案件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
https://www.samr.gov.cn/zw/zfxxgk/fdzdgknr/jgsj/jgjyj/202511/t20251110_352164.html

公安部官网:《公安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破获一起利用公众人物实施商业欺诈案》
https://www.mps.gov.cn/n2254536/n2254543/n2254544/c7588272/content.html

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警惕 “公众人物推荐” 背后的商业欺诈风险提示》
https://www.cca.org.cn/zxgz/zxts/202511/t20251112_168923.html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娱乐   真相大白   黑手   受害者   幕后   出手   国家   团伙   调查组   公众   人物   公安部   资质   平台   市场监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