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个月的贸易战,中美博弈还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美方已经把手伸到了中国的外交事务中,声称不许中国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的石油。
这也太“霸道”了。
那么中俄伊都是如何回应的呢?
2025年7月21日,美财长在接受美媒采访时提到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新想法,他表示中美关税磋商的很顺利,现在美国不急着和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他认为可以开始讨论“其他事情”了,这个事情居然是不许中国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的石油。
可真是会“放狠话”,变脸变得也太快了。
几天前还各种表示要与中国加强合作,还没几天就开始强硬起来,说不准购买俄油,要不就加征关税。
老虎不发威,真当是“病猫”呢?
中方当然是不会听美方的,转头就与俄伊代表见面。
这场对峙的源头,还得从美国设下的“50天大限”说起。
7月中旬,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如果俄乌冲突在未来50天内未实现停火,美方将对俄罗斯商品征收100%惩罚性关税。
特朗普还指责普京言而无信,两面三刀,白天谈的好好的,晚上就轰炸乌克兰。
不仅如此,美国还计划对继续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国家,同样征收“次级关税”。
说白了,不只打击俄罗斯,也要“惩罚”与俄罗斯做生意的国家。
中国自然首当其冲。
中国是俄罗斯石油出口的重要目的地。
近年来,中俄能源合作持续深化,石油贸易量稳步增长。
而且,在贸易结算方面,中俄石油贸易中本币结算(人民币和卢布)的比例不断提升。
这让美国极为不满。
美方认为,中国等国的持续采购,冲淡了他们制裁俄罗斯的效果。
于是,这回不止要堵俄罗斯的油路,还要断别国的能源输入。
7月21日,贝森特在接受CNBC采访时语气明确。
贝森特这次提到中国购买俄伊石油时,还强调了伊朗和俄罗斯是“受制裁”对象,并用了“不幸”这个词来形容中方的购买行为。
暗示美国的谈判重点已经转向了中国和俄伊之间的关系,并考虑对中国实施二级制裁。
这难道就是特朗普为中美会谈准备的“B计划”?
美国难道是准备在中美经贸谈判陷入僵局时,突然换剧本,
把政治议题拉进经贸框架,把第三方事务强行并入双边谈判。
对外说是谈贸易,实际却是为制裁寻找突破口。
这次“好巧不巧”是中俄、中伊之间的能源合作?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 CNBC 采访时表示,中国是受制裁的伊朗石油和俄罗斯石油的大买家,要将此纳入谈判讨论范围。
贝森特在话里没明说的是——这件事已经不再只是经济层面的问题。
它已经上升为地缘政治和战略博弈的工具。
美方想通过施压,倒逼中国在美国和俄罗斯之间“做选择”。
一方面,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威胁若在 50 天内无法达成俄乌和平协议,将对俄罗斯征收 100% 关税,并对部分国家实施所谓 “二级制裁”,意图惩罚俄罗斯石油买家。
另一方面,美国试图离间中俄关系,因为中俄关系的紧密发展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将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问题纳入中美经贸谈判,是想以此为筹码,迫使中国在对俄关系上做出妥协,从而达到其地缘政治目的。
可惜的是,中方早就听出了这点小心思。
美方话音刚落,中国外交部当即划出红线,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回应外媒记者:
在关税问题上,中方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希望美方同中方一道落实两国元首通话达成的重要共识,发挥中美经贸磋商机制的作用。
通过对话沟通增进共识、减少误解、加强合作,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意思就是中国跟俄罗斯发展双边关系,这是中国自己的事,美国不要胡搅蛮缠、指手画脚。
美国的意思不就是要中国在俄罗斯和美国“二选一”么。
这本质上就是外交胁迫。
中国的回应一贯都是:
我们与各国交往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相待。
这是中国划好的红线,不允许践踏。
其实,美方并不是第一次用能源议题向中方施压。
过去美方曾提出‘四级关税’制度——凡从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国家进口能源的国家,都可能被加征25%至100%的惩罚性关税。
只不过这次的火力更集中,时间更紧迫。
如今美方正试图将这一政策落实到具体谈判中,尤其是针对中国这样外来能源依赖度高的国家。
目的很明显,就是想用施压方式迫使中国在其他领域让步。
一方面,中美关税休战协议即将在8月12日到期,双方都在为第三轮谈判准备筹码。
另一方面,美国国内对华稀土依赖仍未解决,对中国仍有迫切依赖。
在这种情况下,贝森特突然提出石油问题,看似不合时宜,实则是压线博弈。
真是“不安一点好心”。
但中国显然不会被轻松拿捏和胁迫。
对中方而言,这件事从来都不在和美国的讨论范围当中。
一是贝森特提到的即将到来的中美磋商聚焦于贸易问题。中俄和中伊的关系属于外交事务,这本就不是一个范畴。
二是中国外交事务是内政,不容他国置喙。
中方已经强调很多次了,中方一贯反对“长臂管辖”,中俄、中伊合作属于正常贸易,没有中止的道理。
但鉴于美国不依不饶,一直拿这个说事,中方决定这次给美国好好上一课。
7 月 22 日,俄罗斯、伊朗和中国的代表在德黑兰举行了三方会晤。各方重申了协调努力以克服伊朗核计划所引发危机的意愿,预计在未来几周内,外交会晤还将在不同层级继续进行。
这次美国的制裁之刃已经悬在了中方头上,中方只好主动出击,帮助伊朗在核问题上争取该有的权益,并督促美国解除制裁。
美方的逻辑看似强硬,但在实际操作上并不具备完整支撑。
比如“次级关税”,看上去杀伤力强,其实影响最大的不是俄罗斯,而是与俄罗斯有深度合作的国家——尤其是中国、印度、巴西等。
一旦制裁落地,这些国家的能源进口将面临中断,油价将飙升。
这不仅会损害与俄罗斯有合作的国家的利益,也会对美国自身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反正到头来,美国不是“伤敌一千自损百八”,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内部已经出现不少反对声音。
美国商会曾发出警告:
“此类政策将触发WTO争端、盟友反弹、国内能源链中断。”
美国页岩油企业也因特朗普的 “高压政策” 面临困境而向国会施压。
他们担心,如果印度等国家受到惩罚,美国对其页岩油出口也将受阻。
众议院议长约翰逊在接受采访时含蓄表示,“此类政策应由政府与国会协调,而非仓促执行”,暗示特朗普团队未与立法部门充分沟通。
而中国并未就此停止自身战略布局。
除了推动中俄伊三方机制外,中方还在推进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项目。
今年5月,该项目完成可行性研究,已进入合同拟定阶段。
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公开表示,中俄两国领导人已明确要求加快推进该项目。
这表明,双方能源合作已从短期贸易走向长期联通。
回头再看,美国方面的“二选一”姿态更像是一种无奈。
既没法打破中俄合作节奏,也拉不住中国能源自主权。
所以,美方只能用一些超出经贸议题的“旁门左道”,试图寻找突破口。
但这一套在当前全球多极格局下,越来越难奏效。
特朗普的策略向来是“极限施压”,但效果却并不理想。
他可以对俄罗斯征税,也可以对中国喊话。
但他改变不了全球能源格局的趋势,也干预不了中国的战略选择。
中国该买谁的油,还得自己说了算。
中俄伊的合作在升级,美方的围堵也在继续。
这堂“课”,不需要多说,自然让对方看得明白。
若美方继续挑衅逼迫,中方的反制一定会往美国最痛的地方去。
中国始终为对话留门,正如王毅所言,“相向而行”才是破局之道。所以奉劝美国选择正道才最要紧。
更新时间:2025-07-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