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中最可能出局的国家,国土或随时分裂?这两大国早想取而代之

1945年旧金山会议落下帷幕,美俄中英法五个战胜国坐上了联合国安理会的"铁王座"。

80年过去了,这五把椅子看起来稳如泰山,但风水轮流转,有些老牌强国已经开始显露疲态,甚至面临分裂危险;有的新兴大国则实力飞涨,早就盯上了这几把椅子。

到底哪个五常国家最危险?又是哪两个大国在摩拳擦掌,准备取而代之?



日不落帝国:曾经的辉煌与今日的落寞

提到英国,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日不落帝国"。

这个称号可不是吹出来的,英国确实牛过,而且牛得让全世界都服气。

回到500年前,英国还只是欧洲边缘的一个岛国,跟现在的爱尔兰差不多。

但这个小岛国有个特点——不安分。从亨利八世开始搞宗教改革,到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大力发展海军,英国人就没消停过。

大航海时代给了英国一个绝佳的机会。

当西班牙、葡萄牙忙着在美洲挖金子的时候,英国人已经开始琢磨更大的买卖了。

1588年英国海军干掉西班牙无敌舰队,这一仗打出了威风,也打出了信心。

从那以后,英国就成了海上霸主。

英国人的野心可不小。

他们不满足于在欧洲称王称霸,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全世界。

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香港……地球上但凡有块像样的地方,都被英国人插上了米字旗。

最鼎盛的时候,英国控制的土地面积达到34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统治人口超过4亿。

那时候的英国有多厉害?

毫不夸张地说,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全世界的工厂都在学英国的技术;英镑是国际储备货币,各国央行的保险柜里都放着英镑;英国皇家海军控制着全球的海上通道,任何一艘商船都得看英国人的脸色。

更关键的是,英国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殖民体系。

从原料产地到加工基地,从贸易航线到金融中心,整个链条都在英国人的掌控之下。

印度负责生产棉花,英国负责纺织成布料,然后再卖回给印度,这就是当年的"国际分工"。

那个年代,英国人走到哪儿都有底气。外交官谈判时敢拍桌子,商人做生意时敢开高价,就连普通的英国绅士到了殖民地都能当土皇帝。

"日不落帝国"这个称号,真不是白叫的。



但盛极必衰,再强的帝国也有衰落的一天。

英国的转折点就是两次世界大战,虽然每次都站在了胜利者一边,但这个胜利的代价实在太沉重了。

战争打空了国库,炸毁了工厂,更关键的是给了美国和苏联崛起的机会。等到硝烟散去,世界格局已经变了,美苏两强争霸,英国只能靠边站了。

从1947年印度独立开始,英国的殖民帝国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塌。几十年时间里,几乎所有的殖民地都没了,留给英国的只有一些小岛和回忆。

到了1997年香港回归,英国的海外领土基本就剩下几个没人要的小地方了。

现在的英国,GDP总量还不如加利福尼亚州,人口还没有印度的一个邦多,影响力更是今非昔比。

从全球霸主到地区强国,从"日不落帝国"到"脱欧小弟",这落差确实有点大。

英国的致命危机:联合王国面临解体

如果说失去殖民地只是让英国从世界霸主变成了地区强国,那么现在面临的国内分裂危机,可能会让英国彻底沦为二流国家。

很多人不知道,英国的全称叫"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四个部分拼凑起来的。

这个"联合"从一开始就不牢靠,现在更是摇摇欲坠。

其中苏格兰的问题最严重。

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说是“合并”,其实就是英格兰对苏格兰单方面的吞并,苏格兰人心里一直不服气,觉得自己被英格兰人压了一头。

300多年来,这种不满情绪一直在积累,直到2014年终于忍不住了,搞了个独立公投,结果是55%反对独立,45%支持独立。

乍一看是统一派赢了,但这个数字其实很危险。要知道,几乎一半的苏格兰人想要独立,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个大问题。

更要命的是脱欧。

当初很多苏格兰人之所以投票反对独立,主要是被一个承诺给说服了:留在英国就能继续享受欧盟成员国的好处,包括贸易便利、人员自由流动、各种补贴等等。

结果2016年英国非要脱欧,这等于是撕毁了当年的承诺。苏格兰人觉得被骗了,独立的呼声自然越来越高。

苏格兰首席大臣斯特金就明确表态:"既然英国要脱欧,那苏格兰就脱英。"

斯特金这话不光是嘴上说说,背后是有底气的。

苏格兰虽然人口只有550万,但掌握着英国96%的石油储量,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威士忌产业更是全球知名。

一旦苏格兰独立,英国立马就得"瘦身"三分之一。

北爱尔兰的情况更复杂,说起来主要是历史遗留问题。

原本,整个爱尔兰岛是一体的,但1921年爱尔兰独立的时候,英国硬是把北边六个郡给扣下了,理由是那里的新教徒比较多,愿意留在英国。

这一分就分了100年,南边成了爱尔兰共和国,北边还跟着英国混。

本来双方井水不犯河水,但英国脱欧把事情搞复杂了。

爱尔兰是欧盟成员国,可以自由贸易;北爱尔兰跟着英国脱了欧,货物过境就得检查。

可问题是,爱尔兰和北爱尔兰之间根本没有实体边界,都是开放的,现在突然要设卡检查,老百姓当然不乐意。

2022年北爱尔兰议会选举,主张统一的新芬党历史性地成为了第一大党。

这个党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北爱尔兰脱离英国,与爱尔兰统一。

现在他们手里有了话语权,统一公投的呼声越来越高,爱尔兰总理也公开表态支持统一,英国政府想阻止都难。

威尔士虽然暂时还算安静,但也开始有人琢磨独立的事儿。

威尔士民族党的支持率在上升,独立的民调支持率也从以前的10%多涨到了30%多。虽然还不到一半,但上升趋势很明显。

最关键的是,英国现在已经没有能力阻止这些地方独立了。

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力量有限,国际影响力也大不如前。

如果苏格兰、北爱尔兰真的要走,英国除了谈判恐怕也没别的办法。

一旦苏格兰和北爱尔兰都独立了,剩下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王国"还能算是个大国吗?人口只有5000多万,GDP还不如韩国,凭什么在联合国安理会占一个席位?

问题就在这儿,英国越虚弱,其他国家的机会就越大。

有两个国家早就盯上了英国的位置,一个是欧洲老大德国,一个是人口大国印度。这两个家伙可不是等闲之辈,实力和野心都不小。

德国的雄心:从战败国到欧洲领袖

德国想要入常的野心,其实由来已久。

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德国用了几十年时间重新站了起来,现在已经是欧洲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我们看看数据就知道了。

根据2024年的最新统计,德国的GDP总量达到了4.66万亿美元,比英国的3.6万亿美元,多了整整1万亿美元,目前差距还在扩大。

德国已经稳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制造业更是德国的强项,从奔驰宝马到西门子拜耳,德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德国在欧盟内部的影响力无可替代。

欧盟27个成员国中,德国的经济总量占了25%,对欧盟预算的贡献也是最大的。

默克尔执政16年,基本上就是在主导欧洲的政治议程。

现在的总理朔尔茨虽然没有默克尔那么强势,但德国的地位依然稳固。

为了争取入常,德国这些年没少下功夫。

在联合国的财政贡献方面,德国排在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中国,比英法都多。维和任务方面,德国也很积极,在马里、阿富汗、索马里等地都派过维和部队。

外交方面,德国更是下了血本。

2025年3月,德国提名外长贝尔伯克还参与竞选联合国大会主席,贝尔伯克虽然对华态度比较强硬,但在欧洲内部很有声望,如果她真的当选,对德国入常肯定是个巨大的助力。



德国还积极参与各种国际组织和倡议。G7、G20、北约、欧盟,哪个重要场合都能看到德国的身影。在气候变化、难民危机、疫情防控等全球性议题上,德国都展现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最聪明的是,德国还拉拢了日本、印度、巴西组成"四国集团",一起推动安理会改革。

这个策略很高明,单打独斗容易被孤立,抱团取暖声势更大。

而且四个国家各有优势:德国代表欧洲,日本代表发达国家,印度代表发展中国家,巴西代表拉美。覆盖面够广,代表性够强。

除此之外,德国入常的最大优势是"师出有名"。

作为二战后重新站起来的民主国家,德国已经彻底告别了纳粹的阴影。

现在的德国是人权的捍卫者,是国际法的遵守者,是和平的促进者。

相比某些还在搞威权主义的五常国家,德国的形象要正面得多。

而且德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比较温和理性,不像某些大国动不动就威胁制裁。

这种"软实力"在争取国际支持方面很有用,特别是那些中小国家,更愿意支持一个温和的大国而不是霸道的强权。



印度的执念:从殖民地到世界大国的逆袭梦

如果说德国的入常诉求还算理性,那印度就显得有些"魔怔"了。

从1994年开始申请入常,到现在已经整整30年了,被拒绝了6次还不死心,这份执着也是没谁了。

印度的底气确实不小。

14.3亿人口,已经超过了中国,稳坐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宝座。

经济体量也不容小觑,GDP总量达到3.9万亿美元,排在全球第五位,要是按购买力平价来算,甚至能排到第三。

军事实力方面更是有模有样,核武器有了,航母也造了,弹道导弹也不缺,在南亚这一亩三分地上,印度确实说了算。

但印度最大的底气还是"历史正义"。

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现在的五常都是1945年的产物,反映的是80年前的力量对比。

现在世界格局早就变了,凭什么还要按老黄历办事?印度作为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有资格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为了入常,印度这些年也是拼了。

军费开支年年增长,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三大军费支出国。

核武器搞了,航母造了,连月球探测器都发射了,就是要证明自己有大国实力。

外交方面,印度更是不遗余力。

莫迪上台后几乎跑遍了全世界,到处推销"印度入常"。

在联合国大会、G20峰会、金砖国家会议等场合,莫迪逢人就说印度应该入常,搞得像传销似的。

印度还很会"抱大腿"。

跟美国搞印太战略合作,跟俄国保持传统友谊,跟欧盟加强经贸往来,就是想争取更多国家的支持。

2019年印度主办G20峰会,莫迪专门把会场布置得像个加冕典礼,就差明说"我们应该入常"了。

最有意思的是,印度还搞了个"南南合作"的大旗。

他们说自己代表着全球南方国家的利益,入常是为了让发展中国家有更大的发言权。这个说法在非洲、拉美国家中还挺有市场,毕竟现在的五常确实都是北半球的发达国家。

但印度也有明显的短板。

虽然经济总量不小,但人均GDP只有2500美元,还不如中国的四分之一。

基础设施落后,贫富差距巨大,种姓制度根深蒂固。

而且,在国际事务中,印度表现得比较自私,总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变局将至:五常椅子真的要换主人了吗?

德国和印度都摩拳擦掌这么多年,但真到了关键时刻,谁的胜算更大呢?

从实力对比来看,德国明显更强。

经济发达、技术先进、治理良好,在国际社会上的声誉也不错。

而且德国在欧盟内部的地位稳固,可以代表整个欧洲的利益。

相比之下,印度虽然人口众多,但发展水平还是有差距。

从地缘政治来看,德国的位置也更有优势。

欧洲是世界的政治中心之一,德国作为欧洲老大,自然比较重要。

印度虽然在南亚一家独大,但南亚在全球政治中的分量还是有限。

从盟友支持来看,德国的胜算也更大。

美国肯定更愿意支持德国,毕竟都是西方盟友,价值观也比较接近。

法国估计也会支持德国,法德合作是欧盟的基石。

相比之下,印度能争取到的铁杆支持者并不多。

但印度也有自己的优势。人口规模、发展潜力、地缘位置都不容小觑。

而且印度打的是"发展中国家代表"这张牌,在全球南方国家中还是有一定号召力的。

关键还是要看现有五常的态度。

中国对印度入常是明确反对的,理由很直接:印度在地区搞霸权主义,跟邻国争领土,这跟安理会维护和平的使命不符。

但对德国入常,中国的态度就温和多了,没有明确反对,只是强调安理会改革不能变成发达国家的小圈子,得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俄国的想法正好相反。

普京明确支持印度入常,想拉拢印度增强自己的影响力。但对德国入常,俄国就是不松口,毕竟德国是北约成员,还对俄制裁,俄国人凭什么要成全德国?

美法的态度比较接近,都倾向于支持德国。

但这种支持也不是毫无保留的。美国虽然嘴上说支持德国,但真到投票的时候可能就含糊其辞了。

法国更是直接主张削减五常权力,英法美这三家在安理会改革上心思都一样——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对增加常任理事国本来就不太积极。

英国要是还在五常位置上,估计也会对德国相对友好一些,毕竟都是欧洲盟友,而且英美法在这种大事上一般都会协调立场。

但说到底,五常改革不是实力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现有的五常都有既得利益,谁也不愿意主动分享权力。

除非出现重大变故,比如英国真的分裂了,否则五常格局很难改变。

不过,时代确实在变。英国的衰落有目共睹,德国和印度的崛起也是事实。

如果英国真的分裂成几个小国,那它的五常地位肯定要受到质疑。

到那时候,德国和印度都会抓住机会使劲争取。

这场关于权力和地位的博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激烈。

英国如果真的撑不住了,五常的格局确实可能要变。德国和印度虽然各有优劣,但都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永恒的霸权,也没有不变的格局。英国从"日不落帝国"到今天的困境,就是最好的例子。

德国从战败国到欧洲霸主,印度从殖民地到世界大国,这些变化都在提醒我们:时代在变,力量在变,规则也会变。

五常不是铁饭碗,联合国也不是私人俱乐部。

当年能建立这套体系,今天就能改革这套体系。英国的衰落为改革提供了契机,德国和印度的崛起则为改革提供了动力。

这场变局,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来得更快。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7

标签:历史   取而代之   大国   国土   国家   德国   英国   印度   北爱尔兰   苏格兰   欧洲   爱尔兰   独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